在范雨素走红的当下,另一则新闻却具有极强的反衬性。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坚持了近6年的“工友夜校”宣布停办。该校社团组织“新光平民发展协会”在声明中称,从上学期开始,参加新光夜校的工友数量开始缩减,直至最后没有人来上课。对此,工友说“不是我们不想参加夜校,而是每天工作时间长,下班后很累。”还有不少工友为了多挣点钱,同时打两份工。
范雨素虽然没有上过人大“工友夜校”,却在皮村的“工友之家”上过写作辅导,她自己宣称受益匪浅。但范雨素只有一个,她的成就放置在整个工友的群体中看,更体现出了这个群体的困境。在沉重的生存面前,没有多少人可以成为范雨素。正如“新光平民发展协会”在声明中写到的那样,夜校对于工友而言处于太高的需求层次了,尤其是在社会不能给予这些知识以现实价值上的反馈的情况下。范雨素走红,更反衬人大“工友夜校”停办的现实惨淡。
但即便如此,并不能说明工友夜校本身错了,或者没有价值了。中国三亿农民工群体面临着种种尴尬,在城市中鲜有明确的社会机制能帮助他们自我提升、完成身份的跃迁。正是在这个宏观的尴尬之下,中国人民大学这些大学生的热情、执着才如此让人感动。目前暂时的挫折,或许正是大学生们重新思考自身服务提升的机会,是不是可以设计出更好的项目模式服务工友?
关爱、帮助社会一线劳动者,是一种强大的社会粘合剂,也是青年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一线的劳动者,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这依然是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
“新光平民发展协会”在声明中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小村落来到人民大学,更多的年轻人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来到北京,新光只能在这一方小小的校园里搭建起每周几次的聚会,让工友和学生们一起抱团取暖,对于更加坚硬的现实,我们依然无力。我们真的希望哪天夜校可以恢复,我们更希望的是,工人们的教育不是由一小群学生来承担,而是由他们自己在企业、在社会提供的良好条件下完成,他们的职业发展不再面对着狭窄和迷茫的小道,而是真正的坦途。”
(澎湃新闻网 中国之声公众号 4.28 张天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