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延滨
我是1953年从内江来到成都的。1952年,在内江地委任宣传部长的母亲,据说在地委的土改会议上发表了不适宜的言论,受到严厉处分(24年后平反)。降职后调回成都当了教育局的科长,我随母亲住进了少城西胜街一个老公馆里。
随后父母离婚,父亲也从乐山专署离任,到成都组建四川财经学院。父亲拿着一份盖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图章的任命书,将原民国期间十三所大学及专科凑成一所财经大学。学校选址光华村。这是一所草堂大学,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是麦草苫顶,竹芭子上糊泥土便是屋墙,学校的大围墙也是竹子扎成的栅栏。这所草堂大学与乡间的田野风光十分协调,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蝉鸣,都让这里像个天堂。
我的童年,就是将军衙门后的西胜街与光华村之间的城郊公路。我和姐姐经常在“将军衙门-杜甫草堂-光华村”这一条路线上来回往返于父母之间。我们平时和母亲住在城里,寒暑假才到光华村,住父亲处。当时,只有两种交通工具。一种是独轮车,多运货物用,也坐人,人坐在车头,推车的人在后面推;另一种就是人力车,成都人叫黄包车,两个车轮很大,拉车人一溜小跑。一般人外出难得坐它,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出租车。
我们姐弟去父亲学校度假,母亲总要叫一辆黄包车。母亲总是在街头认真挑选,一是找慈眉善目的老实人,二是要身板好的年轻人。找到车子后,母亲总是再三叮嘱,然后记下车号和车夫号衣上的号码,才扬起手与我们告别。
在我一生中,这是天堂般的日子。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全家也算在一起了。那时,川西坝子上最有名的当属杜甫草堂。我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条路线上度过,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每与父母见一次面,都要两次拜谒杜甫老先生的草堂。
这就是我的天堂:父亲、母亲、我,还有那个总在半路等我的杜甫;这就是我的天堂地址:西胜街老公馆,杜甫草堂,光华村草堂大学四川财经学院。
现在父母真的去天堂了,只剩下我。西胜街老公馆让位于宽窄巷子的热闹,四川财经学院的光华村早就变成了水泥森林的闹市,旧日的天堂地址只剩下杜甫草堂。
(《羊城晚报》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