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4月25日 星期二

    铲除地矿腐败

    《 文摘报 》( 2017年04月25日   01 版)

      长期以来,地质行业因为较强的专业性,外界对其知之甚少。然而,十八大以后,这个行业却成为腐败重灾区,落马的地矿局长已有十余人。

      在中国,能称为局的单位,通常是政府机关,但地矿局却是例外,它是事业单位。然而这些事业单位旗下,又会有许多公司,甚至是上市企业。一名地质行业人士表示,如果用一句话介绍这个行业,就是“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乃至大型国有企业中存在的腐败风险点,在地质部门几乎通通存在。

      比如买官卖官等官场积弊,便在地质部门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地矿局的处长、主任,或是下属单位一把手,为了“进步”,向地矿局负责人行贿。同时,“走企业路子”的地质部门,绝非一般企业。地质行业如今依然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不敢涉足,即便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民企,要想进军矿产业,也少不了与地质部门合作,或承包矿山,或从地矿局手中获得矿权。在这个过程中,便形成了权力寻租的空间。一名业内人士说,如果监管不严,就会出现低价卖矿,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更关键的是,地质行业的专业性极强,存在各种不确定性。一座矿山的储量究竟如何,开采难度有多大,假如把矿山转让出去,是低价卖矿还是甩掉了包袱?这些问题不仅外人一头雾水,甚至非专业的监督机构也无法核实。

      曾有一座南方的有色金属矿,当地地矿局勘探了三年,一直收获不大。最后,以很低的价格把矿山连同技术图纸卖给一家民营矿业公司。接手的公司从相反方向挖掘进去,很快就大有斩获。这家民营矿业企业的董事长短短数年就成为当地首富。事后,矿厂职工曾联名举报,调查结果认为,矿山开采的技术性强,甚至受许多偶然因素影响:国有地矿局一无所获,民营企业短时间内取得进展,并不能因此就和腐败画上等号。

      多年后,当初卖矿的负责人与买矿的企业家因为涉及其他问题锒铛入狱,两人的罪名,一个是受贿,一个是行贿。

      “如今国内的地质部门,还处在过渡转型阶段。”一名业内专家表示,要遏制住地质腐败蔓延的趋势,还得加快转型。

      (《廉政瞭望》2017年第7期 龙在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