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形式主义卷土重来
如今,作报告写文章拿腔拿调、列队欢迎送温暖队伍等形式主义已在“反四风”的凌厉攻势下明显减少,但打着“关爱”“关心”等口号却不务实的形式主义倾向依然存在。
比如,一提走群众路线,一些干部就弄上两袋大米、一壶香油等到贫困群众家中走一遭,送米、拍照、走人一气呵成;一说轻车简从、密切联系群众,一些干部就走马观花下趟基层;一说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一些部门就巧立名目外出学习考察。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些群众因“出发点是好的”而不愿计较,但久而久之,披着“隐身衣”的形式主义必将玷污良好的初衷,将好事异化。
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也最容易借形式主义死灰复燃,加之形式主义有为民服务等大帽子的遮盖而显得更为隐蔽,所以时刻绷紧严防形式主义这根弦尤为必要。
求真务实是形式主义的天敌,反对形式主义重在“务实”,同时还应严防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
(《新华每日电讯》3.21 何晨阳)
中外文混搭要少用、慎用
《人民日报》刊文:不分场合、不分层次过度使用外语词的情况不仅在自媒体上越来越常见,主流媒体、正规出版物上也难以避免。
不可否认,语言是有生命的,吸收外来语也是语言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表现。但吸收,意味着要先“消化”、本土化,就像“幽默”“咖啡”“蜜月”等词汇;而不是盲目堆砌、不分场合的胡乱“混搭”。在对语言规范化要求较高的场景中,“混搭”要少用、慎用,尤其报刊、电视等主流大众媒体。
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不管是纸媒、电视还是自媒体,其语言应该尽量直白、准确。如果动不动就拽一些洋词,说好听叫自说自话,其实就是目无读者,也影响传播。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语言规范。对于当前自媒体以及个别报纸、电视媒体中外文夹杂的“毛病”,各界该呼吁呼吁,读者该吐槽吐槽、该用脚投票的用脚投票,让更多人对汉字多一份敬畏,对外来词多一份审慎。
(《广州日报》3.21 夏振彬)
老师数落家长说明了什么
广东东莞的王先生开学不到一个月,就被儿子的班主任两次叫到学校批评了。现在的教育中,老师批评家长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很多家长都有如此遭遇。
坦率来讲,老师不是不能批评家长,遇到那些对孩子一点不上心的家长,老师在沟通交流的时候,顺便数落上几句,恰恰映衬的是老师的职业与敬业。但是,但凡孩子有过错,就逮着家长一块儿训斥,很不应该,也真切反映了当下教育急功近利的弊病。
理想的老师,应该是思想与修养并存,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然而,现在的教育,更多是一种工业生产的模式,社会、家长、学校逼着老师要成绩,学校日常管理也异常苛刻。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指望老师不将压力转嫁到学生与家长身上?
老师痛批家长,固然有损形象,但如果功利教育、应试教育始终不破除,优雅地挥舞教鞭,就是一种奢望。
(《新京报》3.21 曹旭刚)
玄幻剧不能“一拥而上”
玄幻剧往往改编于有一定受众基础的网络玄幻小说,置身于虚幻的时代背景,为虚构的人物形象赋予虚无的超能力。看似上天入地修仙成佛无所不能,实则落脚点相对来说是容易建构的,因为无须考虑科学定理、社会背景等。
从电视剧本身性质来说,玄幻剧没有“原罪”,但省却了大量对历史事实、环境考证的时间成本,规避了现实话题的挖掘深度,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国产电视剧一直以来最受诟病的地方在于讲不出好故事,尤其讲不出立意深刻、格局壮阔的好故事。这一点,随着影视业生态的恶劣,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观众对国产电视剧的期待主要集中在提高内容质量上,占比最多的为“题材创新”,其次为“逻辑缜密合理”“原创精神”“节奏紧凑”“契合事实”“内容有深度”。
国产电视剧的发展,需要尊重艺术规律,切莫将观众的审美疲劳不当回事,克制住“一拥而上”的急躁,才能走上成熟良性发展的道路。
(《光明日报》3.22 陈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