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3月25日 星期六

    民国植树趣闻录

    《 文摘报 》( 2017年03月25日   05 版)

        马可·波罗说他到过元大都,曾经在中华大地上到处旅行,他惊奇地发现,除了那些沙漠地带,全国每条官道的两旁都种着树木,分成郁郁葱葱的两排,这棵树跟那棵树相距不到两步。当这些树木长高时,能让旅客在夏季享受荫凉,也能在冬季下雪时起到路标的作用,这些都给旅行者带来了莫大的帮助,使他们的行程变得舒适而且方便。

     

        在官道两旁种树是中国历史上的惯例,至少从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元朝只不过遵循并延续了这个传统而已。

     

        种树是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共同拥有的传统,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民国名人的种树往事。

     

        孙中山忌日被确立为植树节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谈到中国为什么日益贫困,以及解决贫困的根本之道:“是在急兴农学,讲求树畜,速其长植,倍其繁衍,以弥此撼也。”抓紧时间将农业搞好,多种树,多搞养殖,才能让老百姓富起来。可惜当时内忧外患严相逼,李鸿章不可能听取他的建议。

     

        1915年,作为民国缔造者的孙中山向北洋政府提建议,将每年清明节作为中国的植树节。这回一炮打响,北洋政府当即照办,从此我们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1928年4月7日,已经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党,为了纪念孙中山,为了继承总理遗志,将3月12日定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一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农矿部又颁布了《总理逝世纪念植树节暂行条例》,将“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改称“总理逝世纪念植树节”,简称“植树节”。

     

        各地热衷种树

     

        1929年,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才正式宣告形成。但是3月12日仅仅作为全国统一的节日而已,具体在哪一天动员民众大规模植树,还要由各地政府根据情况来定。例如上海市政府在1931年登报说明:“本埠地气温暖,植树节宜提早十日。”别处3月12日植树,上海3月2日植树,提前了十天。而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张学良却在1929年发表通电:“以东省气候较寒,自应稍缓时日。现经议决,辽宁省定为每年4月5日植树,吉、江二省及东省特区定为4月20日植树。”东北太冷,春天来得晚,如果像其他地方那样在植树节那天推广植树,小树会冻死的,所以向后推迟半个月到一个多月。    

     

        北洋政府也好,南京国民政府也罢,对各地司令、省长、省主席们都没有太大的约束力,一道政令到达地方,往往是阳奉阴违,就不照你说的办。但是关于植树造林的政令却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基督将军冯玉祥驻守河南,每年都在开封种树,后来驻守山东,为了防止老百姓偷偷砍伐他种的树,据说还写了一首打油诗:“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西北军阀马步芳在植树方面也积极得很,从1929年到1938年,他命令他的士兵每人每年栽树五到七棵,据说十年内栽了四十万棵树。

     

        阎锡山要求“成活量”

     

        1924年7月,鲁迅和孙伏园一行从北京去西安讲课,先经京广线到郑州,再经陇海线到潼关,然后坐船逆流而上。他们对河南印象最差,对山西印象最好,因为河南治安差,树木也少,山西治安好,树木也多。孙伏园说:“一入潼关,便有了江南风味。陕西的治安比河南好,山西的口碑又比陕西好。”大家可以想见,山西军阀阎锡山肯定乐于听见这样的赞扬。

     

        讲植树,阎锡山在山西做得最好。1918年清明节,阎锡山率领全省文武官员举行植树大典,每人栽下一棵树,从此掀起了山西持续不断的植树高潮。阎锡山一边用公文、告示和无处不在的标语来宣讲植树的好处,一边给师长、旅长、连长、排长、校长、县长、区长、乡长定下指标,要求每个单位每年至少种活多少棵树。注意,他要求的是种活多少棵,而不是种下多少棵,种不活是不能算数的。

     

        阎锡山还把农民纳入了植树的范畴。山西共有行政村八千六百八十二个,每个村都有植树指标。不管你在自己的田里种树,还是在自己的屋后种树,不管你种的是苹果树,还是柿子树,只要能种活,只要五年内不砍伐,有一棵算一棵。为了保证农民能严格做到,阎锡山推行保证金制度,任务完不成,没收保证金。正是凭着做什么事都要做到底的这股劲儿,山西一直是民国时代全国公认的“模范省”。

     

        (《北京青年报》3.14 李开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