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无处安放缘于权力傲慢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近日查处了一起民政干部对待捐款群众态度粗暴问题。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是捐赠一方请受赠方提供法律规定的凭证遭拒,看似是沟通层面的问题,实则是 “权力的傲慢”。
一些慈善机构的工作表现让人失望,面对主动送上门的捐赠,不能热情相待,且言词傲慢,可以说这不只是一次“言语失当、对待群众态度粗暴”的问题,而是长期存在于一些工作单位、一些工作人员身上的问题。
作为国家管理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应该主动来消除这种不良影响,让更多的人相信 “他们的爱心有法律护航、能够得以安放”。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克服权力的傲慢”。不仅要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还要知道“应该怎么做、如何能做好”。
(《北京晨报》3.8 刘天竺)
诚信面馆可鼓励但不宜复制
2002年起,四川眉山市仁寿人刘霞夫妇在仁寿县龙正镇街上开起了一家“没有收银员、顾客自助给钱”的诚信面馆。15年来挣了多少钱?刘霞笑着说:“没有细算过,但肯定是赚了,我们住的房子就是卖面挣的。”
也有令人倍感遗憾的另一幕。例如,2015年“双十一”期间,成都一家卤菜店采取取菜之后由顾客自助付款的模式,2天下来,顾客的自助付款率不足三成。
如此大的反差跟小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诚信率较高之处,往往是民风淳朴的熟人社会;对于商家来说,消费者大多都是身边的朋友或者邻居,至少是相知的“回头客”,断不会为了一点小钱,败坏了自身名头。而失信率较高之地,则多处繁华的闹市并且人员流动率高,属于典型的陌生人社会。
从整个社会诚信和道德体系的构建来说,“熟人社会”和“传统延续”的做法固然值得肯定,不过若没有更为有效的约束机制作为支撑,完全取决于个人诚信的“自助付款”的方式,可以鼓励但不宜复制。为每个社会成员安装一把可控的“道德阀门”,“诚信面馆”才能全面普及和推广。
(《北京青年报》3.7 唐伟)
地铁扫码算扰民
3月4日晚间,一段拍摄于北京地铁10号线车厢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两个推广扫码的姑娘与一名男子起争执,男子全程脏话不断,并抢夺姑娘手机,甚至在地铁到站时将其推出车外。北京警方官微5日早上通报,已连夜工作将17岁嫌疑人查获。
回顾整件事情的经过,涉事男子固然有错,两名女子也并非完全无辜。最近一段时间,打着创业旗号要求扫码的年轻人出现在全国各大城市的人流密集区,市民多出于帮忙的心态掏出手机扫描一下。但事实上,这种类似于卖艺和乞讨的商业推广活动,已构成对乘客的骚扰,也影响到了地铁正常的营运秩序。更严重的,还涉嫌欺诈等问题。
目前北京、上海等地的《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只对禁止散发小广告进行明文规定,“扫码”属于新模式,尚无明确限制,执法者在发现此类情况后只能进行劝离。
现在,骂人者已被查获,他将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代价,但对“扫码创业”这一新行当,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管理者,都应该找到新的解法。
(《法制晚报》3.6 杨国栋)
残疾人惠政不应内外有别
凌志坚是湖南龙山县人,从小跟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无锡生活,但一直没有无锡户籍。多年来,他的残疾证想要起作用,只能靠公交司机偶尔的善心大发。
外地残疾人不能享受免费坐公交,于情不合,于法也无据。《残疾人保障法》第五十条规定:县以上人民政府应根据实际,为残疾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提供便利和优惠。它并未规定为残疾人提供便利可设户籍限制。“法无授权不可为”,无锡有关方面这么做,难言妥当。
目前财政部、中国残联印发的《中央财政残疾人事业发展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了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区域绩效目标,对于残疾人康复、托养等大的福利项目,有财政兜底,且可转移支付。但残疾人免费坐公共交通的福利,确实多由地方说了算。
将外地残疾人纳入到惠政覆盖面尤其是免费公交这种小的福利中来,其实增加的支出寥寥无几,反而在民生账上会收获颇丰。地方财政依旧抱着户籍壁垒不放有些过时,也让人怀疑遇上了“假”残联。
(《新京报》3.8 宿聊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