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3月11日 星期六

    久唱不衰的《八路军进行曲》

    《 文摘报 》( 2017年03月11日   06 版)

        《八路军进行曲》1939年诞生于延安,作为抗日烽火中诞生的一首军歌,它以高昂的音调、明快的节奏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了八路军的英雄形象。正是这首《八路军进行曲》,后来被重新填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进而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标识”之一。

        1939年的延安,是一片歌的海洋,一个诗的王国。诗人公木(张松如)和作曲家郑律成共同生活和工作在抗日军政大学。郑律成原本不是中国人,他1914年出生于朝鲜南部(今韩国)的全罗南道光州的一个贫苦家庭,当时的朝鲜已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人民的奴役使郑律成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一颗仇恨的种子。1933年,19岁的郑律成来到中国,成为以暗杀为手段的反日独立运动团体“义烈团”的一名成员。1937年,郑律成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奔赴延安。

        当时,郑律成已和女诗人莫耶合作创作了《延安颂》,是延安具有一定声望的作曲家。公木也因为写诗、写歌词受到组织的重视。1939年,郑律成受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影响,想创作《八路军大合唱》,于是便约公木写词。当年8月,《八路军大合唱》的歌词全部完成。10月,郑律成就完成了这部大合唱的谱曲。这部大合唱由《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子夜岗兵颂》《骑兵歌》《炮兵歌》《军民一家》《八路军和新四军》8首歌曲构成,合着一个“八”字,集中表现了八路军的英雄形象和战斗精神。在《八路军大合唱》中,最为成功的就是《八路军进行曲》: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了非方整的长短句结构,正是这种长短句结构的歌词使郑律成创作出了不同凡响、动人心魄的旋律。这首歌曲采用西洋大调式写成,三和弦的分解是这首歌曲最主要的旋律语言,但局部也显露出五声性的旋律手法。因此,这首歌曲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又不失中国人的审美情感,听起来使人感到很是亲切。尤其是开始的“向前,向前,向前”,如同冲锋的号角,使人热血沸腾。

        应该看到,《八路军进行曲》和《八路军军歌》等作品,都是采用西洋大小调写成的,其音乐风格与那些运用民歌音调写成的军歌迥然不同,而且构思隽永,立意高远,大气磅礴,并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进而也就具有一种超时代的艺术魅力。正如《八路军进行曲》的词作者公木所言:创作这首歌曲的1939年,尚是敌强我弱,只能以游击战为主,还不具备大兵团作战的条件和能力,但这首歌曲却是“大兵团的形象”,“有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写出了战略反攻的感觉。“所以才不只为当时的抗战军民所传唱,而且到了对日本侵略者进行大反攻的期间,它更发挥了战斗歌曲的威力。在转入人民解放战争的时日,只把歌词中的个别词句稍作调整,便继续为解放军战士所接受,紧随着南征又北战的步伐,配合着胜利复胜利的节拍,凯歌高奏遍及祖国大地。直到今天,有着现代化装备,穿着新式军服的人民解放军唱起这首歌来,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仍然是和谐统一的。正因为如此,它的生命力顽强,可以久唱不衰。”

        (《军歌史话》解放军出版社 李诗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