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3月04日 星期六

    古人多半七十才“致仕”

    《 文摘报 》( 2017年03月04日   02 版)

        关于延迟退休的各种传言,近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应该说,退休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和退休这件事儿最相近的概念叫“致仕”,也就是辞去官职还禄位于君的意思。

        确实,在小农社会里,做得动就做,做不动就不做了,哪谈得上什么退休呢?只有“办公家事”的官吏,才有退休问题。

        据《礼记·典礼》记载,在西周的礼制中,已有“大夫七十而致仕”之礼。其后历代基本上是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只是到了明清两代,情况才出现了一些变化。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丞相韦贤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以老病为由,上书请求退休。宣帝觉得他年事已高,不可以太劳累,就准他辞职,赏赐给他一百斤黄金和一处住宅。韦贤成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开了丞相退休之先河。

        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清代文武官员的致仕年龄比较繁杂。文官致仕年龄,一般在60岁上下。武官致仕的年龄,则随官职大小而异。清末光绪三十年后,为增加军营朝气,武官副将年满60岁必须退休。比副将级别低的武官,退休年龄更早。

        然而,不论哪个朝代,官员去留的最终裁夺权还是属于皇帝。元代有明确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特殊部门即使三品以下,也不能致仕。天文、历法学家郭守敬,逾七十申请退休,朝廷不准,直到八十六岁卒于知太史院任上。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官员致仕以后,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呢?

        汉朝以前,官吏致仕都没有俸禄。给退休的官员供俸,是从西汉开始的。汉平帝元始元年下诏,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年俸禄两千石相当于州刺史,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省部级的高官。

        唐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致仕,可得半禄;有功之臣,蒙天子恩典,可得全禄,如名相房玄龄致仕时,皇上特批均赐全禄。唐制还规定,授一至九品官永业田一百顷到二顷,永业田可传子孙。因此,五至九品官致仕后虽无俸禄,但生活仍可保障。

        两宋时期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与在职官员比,只是少了一点实权。

        元朝的致仕官,一般不供俸禄,只规定“子幼家贫者,给半禄终其身”。

        明朝初期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

        清顺治十八年规定,“无世职之官年至六十致仕者,仍给半俸,未至六十因疾辞任者不准给”。

        (《北京日报》2.22 凌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