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1月19日 星期四

    “以事实为依据”还是“以证据为依据”

    《 文摘报 》( 2017年01月19日   06 版)

        在科学研究中,“事实”被作为出发点、过程中的校正器和最终的检验点;在法律诉讼中,经过法庭辩论而认定的“事实”被用作裁判相关案件的“证据”。

        但是,应该承认“事实”带有主观性因而是一个认识论概念:“事实”是认知主体带着特定的意图和目标,利用特定的认知手段,对外部世界中的状况和事情所做的有意识的剪裁、提取和搜集,因而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混合物。用一种更形象的说法,“事实”是认知主体从世界的母体上一片片“撕扯”下来的;认知主体最后撕扯下一些什么,取决于他们“想”撕扯什么、“能”撕扯什么,以及“怎么”撕扯。撕扯下来的“事实”甚至会以多种方式撒谎,从而扭曲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真相。

        如此理解的“事实”在科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中作为“证据”起作用,奠基于此种“证据”概念的科学研究和司法实践都很难保证不出错,故两者都建立了一整套“事前防错”和“事后纠错”的程序和机制。司法审判具有很多不同于科学研究的特点,应更多地追求“程序正义”,通过它去确保“实质正义”,其指导原则最好也从原来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改为“以证据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南国学术》2017年第1期 陈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