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1月07日 星期六

    故宫青砖哪里来

    《 文摘报 》( 2017年01月07日   02 版)

      近日,种种“老年病”缠身的北京故宫城墙,终于迎来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彻底大修。

      故宫城墙修缮,与故宫修文物的宗旨一脉相承,都是“整旧如旧”。其中替代用砖是关键之处。故宫用的城砖是中国古建中特有的青砖,其中又以“临清贡砖”名声最劲。

      改革开放以后,山东临清博物馆年轻的馆长有一次参观北京故宫,发现地面铺的青砖上似乎有戳印,仔细端详后发现,青砖的一侧刻着“嘉靖三十三年临清造”的字样。他大为惊异,回去以后就向老馆长请教,由此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老馆长告诉他:何止故宫,整个北京皇城,从城墙到钟鼓楼、文庙、天坛、地坛等等,大部分用的都是临清贡砖。

      根据《天工开物》的记载:“若皇居所用砖,其大者厂在临清。”

      故宫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故宫所需城砖,多来自京杭大运河两岸土质较好的地区。山东临清一带,由于水土精良,所制之砖细腻坚硬,便成为主要的制砖地区,“朝廷岁征城砖百万”。砖制好后,一块块用黄裱纸封好。按当时的规定,官船过临清码头到京城,必须捎带临清贡砖40块,民船、商船则捎带20块,均为义务摊派。到通州的张家湾码头后,再从陆路装车转运到京师。至今在坊间还流传着这样的古谚:“临清的贡砖,北京的城,紫禁城上有临清。”

      中国那么大,“临清贡砖”能独占鳌头,有其得天独厚之处。

      临清的土十分特别。由于地处黄河冲击平原,每次黄河泛滥时,总会留下一层细沙土,覆盖在当地的黏性土壤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沙和土层层相叠:一层红、一层白、一层黄的泥土,像莲瓣一样均匀清晰,当地人称之为“莲花土”。这种土沙黏适宜,细腻无杂质,烧成的砖“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现在砖的硬度一般是70号,而当时的临清贡砖基本上都在100号以上。国家文物所曾经用回弹仪对临清舍利宝塔上的临清古砖进行测试,硬度竟然能达到200号,比一般的石头还要坚硬。

      在那个年代,已经讲究“责任追查到人”了。青砖烧好后,砖上都刻有生产时间、地点,以及窑户(相当于窑厂厂长)、作头和匠人的姓名。一旦贡砖出现问题,就能按“名”索骥。

      临清砖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止于清末,历时500余年。在其最繁盛的时期,境内砖窑多达万座,窑工有几十万之众。清朝时候,朝廷还会下赐黄马褂以示恩宠。由于临清砖的烧制大多以豆秸为燃料,据《临清州志》记载,方圆千里的州县都争相往临清运送豆秸,每年所用豆秸近亿斤。或许是烧砖的“副产品”黄豆生产得实在太多,还催生出了一种非常有名的街头小吃——托板豆腐。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以为,故宫城墙这次大修,肯定依然要用临清的青砖,但实际情况却未必如此。

      据了解,故宫多次修缮,极少用到临清砖:因为临清贡砖的传承断了。

      解放后,临清青砖停止了烧造,贡砖窑基本废弃,技艺一度失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天津、西安、南京等地的古建筑进行维修,文物部门前往临清购买青砖,全都无功而返。直到2007年,这门手艺才逐步恢复。7年后,临清第一批实验用砖运抵故宫,又经过2年多的风雨侵蚀和各项实验,这根断了的线才重新接上。

      (《新民周刊》2016年第50期 张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