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1月05日 星期四

    导演的专业门槛在哪

    《 文摘报 》( 2017年01月05日   01 版)

        近两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越来越多的非职业导演涌现出来,演员、编剧、作家、诗人、歌手、主持人、经纪人都来了。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以贾樟柯为终结,以宁浩为开端,新一代导演进入了“无君无父时代”。在这个横截面无限延展的代际里,既找不到谢晋、张艺谋那样的坐标式人物,也很难用学院派高墙来确立导演的行业壁垒。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章柏青提醒观者看看“众拍时代”的大背景:中国电影市场快速扩张,银幕数已达世界第一,新需求为导演这一行业打开巨大缺口。相比于科班导演的产出速率,市场时不我待。按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的说法,中国大概需要200位以上的成熟导演,才能应对突飞猛进的市场需求。但事实上“拿得出手的中国导演只有五六十个而已”。

        有些跨界导演固然是因为浸染行业多年,凭自身的剧组经验、艺术才华、电影资源投身新领域。但有些“没有金刚钻”的,照样揽下“瓷器活”,因为他们可以取道“个人人气+幕后专业团队”。就像某跨界导演承认,“跟名导演喝酒两年,不会导演也像七分”。那样,会不会拍电影,拍得好不好对于跨界导演来说,并不那么重要,在市场里,明星、作家的个人魅力与商业价值,有时超过了艺术水准。

        只是,当粉丝经济取代观影文化,明星效应“围剿”导演艺术,营销功课盖过片场耕耘——无论哪一条都不利于精品的创作。成功跨界绝不是“碰运气”,大浪淘沙的市场淘汰机制已经把“努力”二字置于“投机”之上。

        (《文汇报》2017.1.2 王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