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1月05日 星期四

    “伦敦时间”

    《 文摘报 》( 2017年01月05日   05 版)

        ■罗小茗

     

        刚到伦敦,最不适应的,既不是一日三顿雨,也不是难吃的英国餐,而是伦敦的时间。

     

        一

     

        最初让人体会到这种时间上的差异的,是快递服务。对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由淘宝、京东和各家快递公司联手打造、彼此竞赛的“江浙沪”速度,早就把我们对快递小哥的依赖指数,训练成了以“天”为单位的惦记;甚至于,上午订下午到,也是稀松平常的事。在高效有序的快递小哥的帮助下,时间成了可以随时拿捏、任意截取的对象,自己仿佛有着掌控时间的魔力!既可以加钱加价,两小时速达,也可以选择放缓时间,隔天无妨。

     

        但并非所有地方的时间,都如此温顺驯服。世界金融之都的伦敦,便非如此。如果说,淘宝京东是国内大鳄,执行的是“中国速度”,那么,就说说覆盖全球的亚马逊吧。

     

        从网站的下单程序、短信通知,跟踪包裹,全世界的亚马逊是一模一样的。习惯了上海亚马逊的我,在伦敦第一次下单,便体会到了其中的诡异。在“派件”和“抵达”之间,只有短短五毫米的距离,你却无从琢磨出,这究竟代表着多少小时。以至于,在伦敦,等着快递来敲门,成为一桩一周乃至更长久的事业。直到我终于意识到,这是水土不服的时间观在作祟。于是,果断把收快递的时间单位,从以“天”计的“中国速度”调整为论“周”算的“英国速度”。下单之后不再翘首以盼,而是干脆“忘记”,等忘得差不多了,突然收个快递,便是惊喜。

     

        二

     

        并非伦敦的快递小哥特别懒惰,才纵容了不够驯服的时间。而是整个城市,似乎是商量好了的,执行一种“不一样”的时间分配。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购物时间的严格规定。伦敦的大型百货商店,一律晚上八点关门,小一些的,五六点就打烊。我住的地方,临近最著名的露天市场,百来个摊位,各色小商贩,这样的市场,针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可即便是这里,每天下午过了四点半,小贩们就陆续收摊走人,多一刻也不愿意停留。五点之后,偌大的市场,永远干干净净、空空荡荡。

     

        “伦敦时间”有着强大的自制力,并不因经济不景气而有丝毫的改变。人们对这一时间的执行,也照旧一丝不苟。每个周日,一到晚上六点,所有店铺一律打烊,就算是英国佬最喜欢的酒吧也是一样。周日晚上的伦敦大街,常常空无一人。

     

        每当这样的时刻,我便会想,这样的“伦敦时间”究竟把人们赶去哪里了呢?也许是家里。“无处消费、必须回家”的律令,把人们赶回到了自家的餐桌前。无论工作如何繁忙,总有一个时间段,人们无法依赖外卖或餐厅,必须回家自给自足。

     

        也许是音乐厅和剧院。购物的诱惑在夜晚被拦腰斩断,不愿意回家的人们,总是把剧院和音乐厅挤个爆满。更何况,文化演出的票价,比起百货商店的标签来,要可亲得多。

     

        也许是各色小书店、大学或其他公共场所。每天晚上,伦敦总有十几个免费讲座在对人们招手,邀人前去争论。而在所有赶着回家、赶着听音乐、看演出、蹭讲座的人流中,也许便有亚马逊的快递小哥,餐厅的大厨、露天市场的摊主……

     

        当然,在伦敦这座贫富悬殊的大都市,普通人到底有多少经济能力和闲适心情,去享受这座城市,从来都是需要打上问号的事。但至少“伦敦时间”,给了他们一种特别的保证,使之拥有一块可以自己做主的时间,免于被生产和消费过度侵犯。

     

        (《文汇报》2016.12.14)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