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1月05日 星期四

    流行文学也有研究价值

    《 文摘报 》( 2017年01月05日   06 版)

        不同年代、不同作者的流行作品有不同的研究价值。今人眼中中国古代的很多名著,在当时都是民间作品。比如《诗经》 中许多作品就是在民间流传,带有民歌色彩,优美的篇章特别多。

        晚清时林琴南翻译的外国小说,被许多人说成是“二三流”,不值得花时间去翻译。但恐怕他们的结论下得过早了。比如《茶花女》实际上在中国起到的社会作用特别巨大,它被翻成中文后,让大量中国读书青年喜欢上了“小说”这个门类。因为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相比于诗、文,小说不是很受尊崇的文学类型,地位不高。但是林琴南用文言文翻的外国通俗小说,让小说的地位在中国人心目中大大提升。有些人就是在这些作品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同时,这些作品在大家心目中培养了比较的意识,认识到在哪些方面值得改进,对于新文化运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法国小说《爱国二童子传》讲述法国在普法战争战败后,百姓的一种普遍的爱国精神,大家对陌生人彼此信任。而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很多中国百姓的国家意识其实很淡漠,这部小说对于当时国人群体意识的形成、爱国精神的培养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而且当时的中国人受科举制度的影响,往往只读“四书五经”,认为农、工、商不重要,那些方面的知识有所偏废。所谓“君子不器”,传统读书人认为不必通过具体的手段、技艺去谋生,从事实业是有点俗气的。但《爱国二童子传》里涉及到农业知识等各种各样的学问,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时被归为“实业小说”,这非常有利于改变我们读书人的偏见。

        所以不应该把流行的通俗作品列入另类,对它要宽容一些。莎士比亚在他的时代是通俗的,他的戏剧受到各阶层观众的欢迎。《三国演义》《水浒》成为经典的时间并不长,可见经典也是流动的,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只待在一个经典文学的“蚕茧”里,其实是把自己与更开阔的世界隔绝开来。

        (《文汇报》2016.12.29 陆建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