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宽容看待电影“走出去”的尝试

    《 文摘报 》( 2016年12月27日   01 版)

        由张艺谋执导的商业大片《长城》自公映以来,票房一路高歌猛进,但也得到了评论界两极分化的评论。

        《长城》的故事简单明了,讲的是来自东西方的英雄聚在长城上,从互相猜忌到齐心协力打怪兽饕餮的故事。从中国符号长城、秦腔、孔明灯,脱胎于《山海经》中的怪兽饕餮,到舞美、化妆等外部形式,影片把充满象征意义的民族符号用到了极致。这也是影片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长城》所输出的不是中国文化,而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公平地说,影片的内核——信任与牺牲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能找到对应的。中国元素在近几十年的外国影片中时有出现。但在很多影片中,穿个旗袍、留个辫子、用个筷子就代表了中国。而中国对西方世界成功的文化输出,曾长期由香港功夫片、警匪片来担当,这远非中国文化中最精彩、最优秀的部分。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我们得有文化自信,以国际化的叙事传递独特的价值关怀。更基本的,则是用宽容的态度,看待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各种尝试。

        (《光明日报》12.20 张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