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2月01日 星期四

    一批特殊年代大学生的情怀

    《 文摘报 》( 2016年12月01日   05 版)

        ■丁法章

     

        复旦大学新闻系1966届的33位毕业生,称得上是特殊年代的一批大学生。在国家遭遇经济困难的时期,他们于1961年秋如愿考取了复旦大学新闻系。他们接受了五年正规的大学教育,然而,就在他们行将毕业踏上社会之际,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他们的毕业分配被整整推迟了一年。不仅如此,有的还借“接受再教育”之名,把他们“长期下放”。

     

        一 

     

        由于时代的特殊背景,这批同学毕业分配离开母校以后,绝大多数的人生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张某同学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良,秀外慧中,为人谦和,处事低调。毕业后,她坐了几天几夜西行的列车,踌躇满志地来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报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该台人事部门竟然说“我们这里不需要”,最后还是一位学姐从中斡旋,好说歹说才勉强给她作了工作安排。

     

        同样没有想到的是,由她接手制作的笫一篇录音报道一炮打响,播出后好评如潮,这会儿她又成了两个部门争着要的“香饽饽”。此后,为了解决家庭困难,她先被调入距离上海较近的无锡市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并很快升任为无锡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后又被聘为《中国新闻出版报》驻上海记者站的记者。她采写了一系列有深度的独家报道,受到上海新闻出版界的好评。

     

        盛某同学也有类似经历。他是班上有名的“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风度翩翩。他不仅学习努力,还具文艺天赋,有一副好嗓子,并擅长吹奏口琴。他怎么也没有料到,毕业后自己会被分配到千里之遥的贵州省,而且是在穷山沟的一家小厂工作。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为改变窘境主动出击。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争取到了加盟南通市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机会。在新单位,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很快被同事们高票推荐为台领导成员,不久,他被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作为人才引进,当了多年的上海电视台台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二

     

        在这批同学中,还有两位是不能不提到的。他俩才华横溢、业绩卓著,无奈天妒英才,不幸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其中一位是傅上伦同学。他是班上的学习尖子,儒雅,持重,谦逊,门门学科成绩优异,毕业后,他分配到新华社宁夏分社,在大西北默默奉献,一呆就是十余年。

     

        让他后来在全国新闻界声名鹊起的,是一篇报道、一本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他与同事黄正根、李忠诚等共同采写了《风沙紧逼北京城》一稿。今天重温这篇报道,不难发现它的生命竟可以如此久远、影响竟可以如此深长。

     

        1999年,他还和同事胡国华、冯东书、戴国强联合撰写并出版了《告别饥饿》。1980年春夏,他们被新华社总社召去,受命调查探讨农村脱贫致富的情况。他们跨越四省(自治区)三十九县,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历时半年,行程万里。他们将所见所闻用通讯的形式,发了14篇约58000字内参稿,其中一半以上由上伦执笔。

     

        让上伦终生难忘的是,在宁夏古城固原,他们的一篇十万火急的内参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原来农民坚决要求搞包产到户,县里、地委都不同意,影响了麦收。他们立即向总社汇报,总社一听事情太重要了,让他马上整理成内参清样上报。胡耀邦同志在看到内参当天决定亲赴宁夏做工作,一下飞机便拿着内参对宁夏同志说,是新华社内参让他来的。之后,包产到户在宁夏全面展开。班上同学说起此事,都感慨不已。上伦的这番经历,无疑会在中国新闻史上记下一笔的。

     

        (《文汇报》11.8 )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