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2月01日 星期四

    通州古墓见证多民族融合过程

    《 文摘报 》( 2016年12月01日   06 版)

        今年以来,北京通州发掘了1092座古墓、一座汉代古城、汉唐窑址68座、灰坑8座、水井10口、道路1条。出土各类陶器、瓷器、釉陶器、铜器、铁器、铅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4000余件(套)。这些考古资料证实,北京副中心所在区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别是东汉时期,社会繁荣、人口众多。

        本次发掘出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瓮棺葬,这么大规模的发现,尤其是成人瓮棺的发现,还是第一次。出土的古人的技术工具——骨质算筹,这在此前仅少量出现于大葆台西汉墓,而此次发掘出多达26支,保存得也十分完好。发掘出土的布币中以南方货币居多,北京是燕文化所在地,这种布币是南方人带来的,这就是文化交融的物证。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白岩介绍,本次副中心的考古发现与天津、河北等地的同类遗存极为相似。京东、津西、冀中地区,自古以来文化面貌上呈现一体性。这里是中原农耕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区域,由此孕育了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文化。

        在多民族多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能通过日常生活反映出来。通过辽、金、元、清的墓葬,特别是老百姓的墓葬或是中低层阶级墓葬,我们能看出当年多元一体的国家是什么样子。比如,满人自古尚火葬,到了北京地区就改成了土葬,这就体现了其对汉文化的认同。

        这次发掘看的不是“宝贝”,而是精神上的东西,是国家的凝聚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刘庆柱指出,对这1092座从战国、汉代到清代墓葬的解读,将为多民族地区从思想上增加国家认同,举出历史的范例。

        (《北京晚报》11.24 孙乐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