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2月01日 星期四

    《四世同堂》的“回译”路

    《 文摘报 》( 2016年12月01日   08 版)

        按照老舍先生在1945年写的序,《四世同堂》将是一部百万余言的煌煌大著,分《惶惑》《偷生》和《饥荒》三部分。然而,尽管原稿在1949年就已全部完成,不知为何却只连载到20段(总第87段)就“停止”了,留下一个有点没头没脑的“尾巴”。“文革”期间,不幸手稿散佚,《四世同堂》的中文版本就此成为残本,成了现代文学史上莫大的遗憾。

     

        201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施莱辛格图书馆里发现了浦译《四世同堂》原稿,不仅足足多出三段,还有着更加充沛完整的情节。

     

        为什么没有连载完

     

        老舍在美国写就的《饥荒》,写作时到底是怎样的状况?为何已经全部写完,却没有完整发表?

     

        1948年,老舍与出生于中国山东的美国人浦爱德合译《四世同堂》。据后来搜集到的浦爱德写给费正清夫人费慰梅的信件,两人合作的过程有些奇特:浦爱德会听、会说汉语却看不懂,老舍便一边把手稿念给她听,一边由她在打字机上用英文打出来。不过,老舍并非逐字逐句念的,有时省略几句,有时甚至省略相当大的段。信中还透露说,老舍曾因自己翻译“太慢”而苦恼,“他想回家,回中国去,他为此而焦急”。其他史料也显示,老舍曾怀疑过浦爱德的翻译水平,后来把译稿拿给赛珍珠看,赛珍珠大加赞赏,才定了下来。

     

        浦爱德写到,译稿交给哈考特和布雷斯出版社后,“编辑们做了某些删节,他们完整地删掉了一个角色,而他是我所特别喜欢的。他们认为有必要减少一些字数,以便压缩一下书的块头。对结尾没有做变动”。这个被完整删去的角色,应当是书中的常二爷。也就是说,1951年出版的哈考特版《黄色风暴》,和老舍本人删定的浦爱德节译本是有差别的。但尽管如此,它提供了偏差不多的走向,为后来马小弥回译后13段、补全整部《四世同堂》做出了很大贡献,让中国读者得以大致了解后续的情节和人物结局。

     

        那么,《饥荒》为何会被“腰斩”呢?是受到了干涉,还是老舍自己的决定?这个谜团大概很难解开了。不过,胡絜青、舒乙以老舍曾于差不多同期删改《骆驼祥子》的事实为对比,认为“在思想上可能找到一些共同之处”,做了一些猜想。根据《老舍选集》1951年开明书店版的自序,删改《骆驼祥子》归纳起来有两点原因,一是太悲,没有光明的出路,二是没有正面写革命者。这在《四世同堂》中,也稍可觅得一些端倪。

     

        丢了哪些内容

     

        哈考特版《黄色风暴》是《四世同堂》的删改版,据浦爱德所言,似乎是出于“压缩字数”的考虑,“美国人不喜欢篇幅太长的长篇小说”,不过其中多少或许也羼杂些意识形态、文化接受和读者趣味的因素。

     

        浦爱德曾告诉老舍的代理人劳埃德说,她曾致信《黄色风暴》的编辑戈斯林,询问他是依据什么方法删节的,但似乎没有收到回复,甚至浦爱德在出书之前都没有见过删定样。

     

        在老舍原计划中,《饥荒》要写33段,但根据浦译全稿呈现出来的36段,可能是老舍写着写着没收住尾,多写了三段。那么,这36段是怎么被出版社“变”成33段的呢?赵武平说,首先,出版社整章删去了第27段和36段,小标题分别是“瑞宣找到自己和工作”和“钱先生的悔过书”,前者呈现出祁家长孙祁瑞宣使命感的获得,后者则是士大夫钱默吟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反思。其次,将第23、24段予以压缩合并。此外,还删去了一些小人物的部分故事情节,尽管这些在全局上无足轻重,但《四世同堂》本身是个多声部的合唱,同一背景下纠缠着不同家族、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人及其生活,其美感正在于繁复而非简洁。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的处理对作品造成了很大损害。

     

        如何还原老舍的“味儿”

     

        从中文译为英文,又从英文译回中文,在翻译的术语里,叫做“回译”。回译很常见,但对老舍先生的作品进行回译,有不小的难度。老舍是公认的语言大师,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将京味儿锻造得炉火纯青,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化语言。回译最后的16段时,怎么模拟、复原老舍的“味儿”,是赵武平面临的问题。

     

        除了通读老舍作品、透彻了解老舍生平,在翻译过程中,赵武平还整理出了一份“老舍词汇表”,列出一些老舍语言特色字词,比如他发现老舍很爱用“假若”,很少用“如果”;又比如,“助援”而非“援助”、“自傲”而非“自豪”。有一些词,《四世同堂》里此前没出现过,反倒是在《骆驼祥子》里出现过,就也借过来,比如“撤了差”的说法。

     

        赵武平一共修订了四次译稿,其中第一次是字面保持一致,也就是“信”,而后三次都是在琢磨文词,力求接近老舍的风貌,也就是“达”和“雅”。最后一次,甚至是对标点符号的修订——赵武平发现,老舍喜欢用叹号,而英译稿里几乎没有,便相应做了些替换。

     

        “翻译老舍,犹如从事古代文物建筑修缮,需要修旧如旧,需要移步随行,不可擅越雷池。”当然,译稿尚未面世,后人的文字能在多大程度上“修旧如旧”,还原老舍独树一帜的风格语言,还须静待以观。

     

        (《北京晚报》11.25 张玉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