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功能性胃肠病是情绪病

    《 文摘报 》( 2016年11月26日   04 版)

        胃肠是情绪的晴雨表,胃肠道是除语言、表情以及肢体语言以外最能淋漓尽致表达情绪和情感波动的人体系统器官。

        这一事实,在漫长人类进化历史中,早就被不自觉地知晓了。我们可以从人类表达情感和情绪变化的语言中找到证据。汉语里的“互诉衷肠”“肝肠寸断”都用来准确表达表示情绪的状态。又如“××是××肚子里的蛔虫”用来描述心灵相通。无独有偶,英文中,也有这样的短语,如“Follow your gut”(意思为追随你的内心),而“gut”在英文中又有“消化道”的意思。

        事实上,胃肠道的功能状态,受人体“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影响。反之,胃肠道的功能状态也影响机体的精神心理状态。这就是目前胃肠道疾病,特别是功能性胃肠发病机制的最新理论进展:脑-肠互动理论。

        生理状态下,胃肠在消化系统自己的神经系统管理下自主执行进食、消化吸收和废物排放的功能。主管这些自主功能的神经“司令部”(核团)位于大脑的脑干部位。这些核团以及它们主宰的消化系统的运行状态同时接受大脑皮层 (主管精神情绪等活动)的监管。异常的精神刺激、过度的情绪波动,均会影响胃肠道自主神经中枢核团的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功能。

        除此之外,大脑功能状态的改变,还可以通过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造成胃肠道的粘膜炎症,引发胃肠运动紊乱和胃肠对一些刺激的过度敏感反应,引起和加重胃肠道的临床症状。反过来,肠道的功能状态改变,也会因胃肠粘膜的炎症,通过神经、血液循环系统影响大脑的功能,以引发精神心理和情绪的变化。

        脑-肠互动体系紊乱相关的疾病,临床最多见的是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的疾病症状,如嗳气、早饱、餐后饱胀、反酸、烧心、腹胀、腹痛、腹鸣、便秘、腹泻等,甚至更严重的表现。经常规检查(通常包括消化内镜检查)未能发现明显的异常,或者发现的异常不能解释症状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这类疾病占消化科门诊患者的50-70%。正常普通人群中约有1/3的人有过功能性胃肠病的症状。功能性胃肠病症状多样、复杂,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浪费医疗资源。约有1/3的病例治疗困难。

        (《文汇报》11.22 陈胜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