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扬州最好是金农

    《 文摘报 》( 2016年11月26日   06 版)
    金农书法作品

        谈论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眼前浮现的尽是他那方拙森严的漆书。漆书是后人给予的评论,金农本人对他的书法下过一个十分贴切的定语——渴笔八分书。渴笔者涩笔也,即濡笔时舔墨较少而墨又极浓厚。八分者即隶书也。渴笔八分书为以涩笔写隶书,加之他起笔为方,转折是方,收笔也是方,行笔似刷,遂形成了后世定评为“漆书”的金农体。

        金农(公元1687-1764年),原名司农,三十九岁后更名为金农,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在明朝,金家曾是钱塘的望族。入清以后,这个书香之家开始中落。史载金农广额明目,自幼聪颖。年十七岁时懂得韵律工诗文,并在当地名人雅集的诗会上一鸣惊人。

        由于父亲不幸去世,家庭生活日见拮据,但金农不擅长农工商贩之类。他听到过扬州的艺术家可以靠出卖自己的书画维生,于是在而立之年踏进扬州。此后,金农的笔下尽是扬州,而且他居住于斯终老于斯,扬州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通过考试录用人才,金农于次年入都应选。那年他已五十岁了,到了北京,提笔一写便名动京华,成为当时书坛第一流的隶书高手。但造化弄人,金农被淘汰出局。他在一幅画马的作品中自题道:“今予画马,苍苍凉凉,有顾影酸嘶自怜之态,其悲跋涉之劳乎?世无伯乐,即遇其人,亦云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风尘漠野之间也。”这段题跋写出了他怀才不遇的心情。归途中金农专程去拜谒了孔庙,然而离开孔庙后,他似乎立刻清醒过来,这种反差表现于《鲁中杂诗》中,其一首写道: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耻向书家作奴碑,华山片石是吾师。

        这首诗反映了金农当时的书法观。客观上说,博学鸿词科应举之失败,促使他变革之路走得更加坚决,此后传统的隶书作品几乎绝迹,代之以从隶书衍变出来的漆书。

        金农五十岁才开始专事书法绘画创作。这一年,正好是他应举落第的一年。金农初不以工书为念,然书法造诣却在“扬州八怪”中成就最高。

        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风格规整,笔画沉厚朴实,其笔画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具有朴素简洁风格。但是到了五十岁既负盛名,他有意“骇俗”,独创一种“渴笔八分”,融汉隶和魏楷于一体,这种被人称之为“漆书”的新书体,笔画方正,棱角分明,横划粗重而竖划纤细,墨色乌黑光亮,犹如漆成。

        金农写漆书所用的墨是自选墨烟所造的“五百斤油”。“金农墨”浓厚似漆,“谛视之,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幽光徐漾”,写出的字凸于纸面,稍一触指即为墨染。所用毛笔,是“截取毫端”,平扁如刷,蘸以浓墨,行笔只折不转,如漆刷之运作。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似粗俗简单,无章法笔意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剔除细节,直取磅礴气韵。那险峻雄奇的构局,浑朴钝拙的金石趣,都融合在黑、厚、重、凝的格调之中。

        金农晚年心趋佛门,常断荤辛,三熏沐,抄写佛经,喜施天下。七十岁后,金农的写经体由肥变瘦,更趋禅意。正如其曰:“余近逾七十,世间一切妄念,种种不生……非求福褆,但愿享此太平,饱看江南诸寺门前山色耳。”乾隆二十八年,金农病逝于寄宿的佛舍,享年七十七岁。    (连载二)

        (《笔墨烟云》丁建顺 百花文艺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