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既十分矛盾又令人困惑的现象。就以旅游为例吧,这项活动正在成为亿万城乡居民节假日的舒心选择。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糟蹋行为却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去观察去思考中国的交通和运载工具,对这种在发展与进步中出现的某种极不协调的荒谬就会感觉更为强烈!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谓日新月异。许多大中小城市仅在超短时间内就有了数倍甚至十数倍的扩张。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常住居民与流动人口急剧膨胀。“新”来的市民或准市民分享着城市生活或准城市生活。但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社会现象却也愈来愈让人感到刺眼和不协调,这就是被一些人半讥讽半无奈地称之为“城市的农村化”的现象。整洁干净的街道变得拥挤破烂肮脏;静谧的生活环境变得喧嚣混乱无序;不少城乡结合部成了黄赌毒偷盗窝赃等治安管理的重灾区。“城市的农村化”现象,更多带有逆文明的色彩,是在用一种使文明倒退的力量拖曳着社会进步的脚步。
上述种种,均可以视为在中国的物质文明得到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出现的逆文明现象。这种现象是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必然展现的“文化滞后”规律。
三十多年前,《走向未来》丛书负责人王岐山邀我参加该书的编辑委员会工作。当时丛书的编委们在商议选题时,谈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实现“第五个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所针对或者说所担心的,正是在物质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可能出现的人(公众、公众个人、民族整体)的知识、素养、理念、观念的不足与滞后。可惜,三十多年前这些具有超前性的对文明与文化的担忧与预测,并没有能继续深入探讨下去。其后果则是直到今天,来势汹汹的种种逆文明的丑陋现象,依然停留在或摇头叹气或斥责训戒的初级层面上。
一个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那种带有历史变迁性质的巨大的社会进步与社会转型,往往要经过三个层面的变化才可能完成。这三个层面就是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真正可以使一种社会变化获得文明标志,使之取得真正的历史进步的“毕业证”与“合格证”,要靠第三个层面的变化。这就是一种新文明在全社会的最终形成与固化(中国语言称“蔚然成风”)。这种精神层面的变化大到城乡面貌由于全社会审美观的进步而在建设规划与设计上的提升,小到社会风俗、公民的言谈举止、人们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文化层面的进步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不可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只能是一个自觉意识和掌握这种规律之后的自为的过程。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但会导致一种盲目乐观的失责,而且会导致放弃社会管理的懒政。
如果不能对“文化滞后”加以有效的把控,不能以“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强力引导公众精神文化的自发性流俗倾向,“文化滞后”的危害就不仅仅是精神层面与器物面不同步的差距,而是会给中国的文化倒退洞开大门,让几千年的中华本土文明,让在近现代进入中国并得到一定发展的人类优秀文化受到重创。要知道,在人们的精神层面上,同样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异象与乱象。
(《社会科学报》11.10 秦晓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