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庭光
千百年来,我国的社会灭火工作(救火)主要是靠民间自发的、自助性质的自救行为,而防火教育工作(戒火)就必须仰赖民间的习俗和文化建设。借助一首无锡童谣来重温古代的戒火文化。
“寒冬腊月,天气干燥;小心火烛,脚炉弗要放被头里;前门栓栓,后门撑撑;水缸满满,灶膛清清。”
这首无锡童谣只有四句,却包含中国古代防火教育的主要环节,可以涵盖所有的防火理论和实践。
为什么中国消防文化的典范之作,出现在无锡?或许可以从无锡的地理位置上可以判读出来。无锡位于长江附近,是南北方气候的分水岭地带,北方气温低,冬夏都干燥;南方气温高,冬夏都湿润。而位于中间地带的无锡,靠近太湖,平常湿度大,比较难失火。但是,如果冬天气温低,则由于空气湿度低,导致木材干燥,容易失火。北方靠建筑隔离、分散居住来防止火灾的蔓延,而群居的徽派建筑只能靠防火墙为特色的避火措施,这是地理位置造成的显著差别。
古代用火大抵有四大功能:耕种、炊饮、取暖、照明。无锡地处太湖边,冬天较湿冷,使用脚炉取暖体现了地方特色,但也有一定的火灾风险。
通常我们认为,检查前门的门栓和后门的门撑,可以保证室内的财产安全,防贼防盗。但是,如果从消防安全角度来认识,检查前门和后门,这是认路,是逃生演习的重要环节。祖先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在童谣中启蒙下一代,别忘了逃生有冗余的通道,而且都经过了有效性检查。
“水缸满满,灶膛清清”是具体的灭火准备,是最常见的防火管理内容。北宋初年,陈抟老祖的临终遗言就有“慎火停(古代读作teng,阳平,意思是准备着,如“昨夜洞房停红烛”)水”的说法。慎火,即谨慎点火,提防余火(灶膛清清),防止再燃。停水,就是备水防患(水缸满满)。童谣把“慎火停水”的抽象转化为更浅易直白的行动规定,因此可以广而告之地深入人心。
@科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