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精神文化偶像,鲁迅先生斗士般的身影已屹立了几十年。在他逝世80周年之际,各种各样的纪念文章连篇累牍。这让人以为鲁迅已经无处不在,他的精神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其实不然。近些年来,在中学生中流行着一段顺口溜:“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鲁迅作品)。”
鲁迅的小说和散文,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来衡量,都是中国现代文学里的翘楚。然而,中学生为什么害怕呢?归根到底,还是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没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鲁迅、亲近鲁迅,真正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应试的一些做法跟语文学习的规律不相符。比如把一篇完整的文章,生硬肢解为无数个知识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把一些涵义丰富、指向多元的段落句子,进行简单化的解读,并且奉为唯一的标准答案。这些都妨碍了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畏难之感油然而生。
有的成年人也有点害怕。鲁迅一生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挖掘深刻精辟,鞭鞑淋漓尽致,可谓入木三分。有人说,鲁迅作品是一剂猛药,专门医治国民精神和心灵的沉疴。既是猛药,如果一些“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者讳医忌疾,他们就会对鲁迅作品中锋利的解剖刀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他们害怕这面镜子,照出灵魂深处不堪的形象;他们不敢将这把刀接过来剖析自己的灵魂,医治那些经年累月的沉疴顽疾。
当然,几十年来,鲁迅所深深苛责的国民劣根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已大为改观,整体的国民素质也大大提高。但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小农意识残余影响,鲁迅刻画的那些国民性画像,今天仍然影影绰绰地存在。那些人格孱弱、只能依靠“精神胜利法”度日的阿Q,那些祥林嫂身边爱听故事的闲人,那些“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围观者,甚至那些把血馒头当“药”吃掉、愚且可怜的人,如今仍未完全消失。
鲁迅思想的可贵之处,一是他独立理性的思考和批判精神,二是他在“爱之深、责之切”背后无比深沉的家国情怀。
(《解放日报》10.25 封寿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