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三峡工程,潘家铮还只是一位在水利、水电行业有巨大影响和成就的权威工程师,他的名字会进入中国科学史的重要叙述段落,但绝对不会如此引人注目地进入公众视野。
三峡工程的构想最初由萨凡奇博士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展开,当初,不仅国人兴奋,美国朝野也是掌声一片;今天,三峡工程首先在美国结了很大的疙瘩,直接影响到三峡工程建设的国际环境,反倒需要潘家铮这个中国工程师前来解扣。
在诸多回答三峡工程问题的演讲和文章中,在美国旧金山的这篇演讲显得很特别,推心置腹,苦口婆心,有理有据:
看到有人在文章中说,建三峡工程不是人民的意志,是少数领导好大喜功。这是不确切的。
中国过去最有权威的人无疑是毛泽东主席,但正是毛泽东,从20世纪50年代到他去世,一直不批准搞三峡工程。毛泽东以后,最有权威的是邓小平同志。1984年中国政府已基本上决定要建三峡工程了,但当时有很多人对工程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后,正是邓小平建议暂停施工,这样才有412位全国一流专家来重新全面研究。经过三年多的反复深入研究,403位专家得出一致意见:三峡应上,而且应早上,只有9位专家有不同意见。请问,这难道是少数领导的好大喜功吗?
中国和美国情况有很大不同,中国现在有百万人民生活在洪水威胁下,随时有倾家荡产和送命的危险。中国的电力非常不足,人均用电量只有美国的二十分之一。中国人民要不要活下去,要不要活得比现在好一点?
接着,潘家铮转身全身心投入到三峡工程紧锣密鼓的建设中,一直到2003年,十年间很少接受媒体采访。
2003年,三峡工程二期工程结束,156米水位蓄水成功,潘家铮才能腾出身来为三峡说话。也恰恰在这个时候,三峡工程发生“裂缝风波”,潘家铮站了出来。
从职业角度来讲,他这一个三峡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站出来,难道不是为设计人员、建设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建设环境吗?而从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则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勇于担当的精神。反对派那一方说起来,都说潘家铮这个人厉害。
潘家铮评论说,新闻应该讲事实。三峡大坝的裂缝为什么如此引人注意?一是三峡工程太重要了,出点问题,世人瞩目。二是裂缝出现在上游坝面,如果裂缝继续发展,高压下的水进入裂缝,会发展成为有害裂缝,这是很不利的。三是整个泄洪坝段差不多每个坝块都有裂缝,这就特别引人注意。四是有个别同志不太了解情况,道听途说,作了夸张的宣传。还有一些不了解内幕的人就以为裂缝是大得不得了。
这样的谣言纠缠着三峡工程将近十年,潘家铮也解释了十年。直到2010年175米试验性蓄水成功,实测重庆寸滩水文站的水位为176米左右,也就是说,水力坡度不过1米左右,与初期论证的结论相差无几。蓄水之后,重庆的水位没有涨40米,谣言止于事实。
2008年1月2日,潘家铮应香港《财经文摘》记者齐介仑之请,就三峡工程问题做了一次访谈。齐介仑在这一次采访中,抛给潘家铮一个外人看来很难回答的问题:对于黄万里的观点,您怎么点评?
潘家铮回答说:黄万里先生反对修建三峡工程,主要是怕三峡工程走三门峡的老路。他的许多看法,许多数据,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他光是看到三峡跟三门峡有相似的这一面,没有特别研究三峡跟三门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譬如他说三峡水库的泥沙,其中很大一部分要进入水库,水是冲不动的,所以三峡水库很快就会淤积。他的论据、判断都跟事实完全不相符。我也只能讲到这里为止,因为人已经作古了。
人们习惯于将黄万里视作是水利界马寅初、陈寅惜式的悲剧人物,从而对潘家铮等支持三峡工程的专家学者的“学术品格”和“科学品格”一再提出质疑。潘家铮的文字鲜少为自己辩解,因为反对派中,黄万里先生也好,陆钦侃先生也好,他们的反对意见,至少还在科学与技术讨论的范畴之内,潘家铮愿意一一探讨。而其他,则早已经溢出了这个范畴,他不愿意说。
(《潘家铮传》鲁顺民 中国电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