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文礼书院后,他们的学习从早上4时开始,行早拜圣礼,之后早读、晨练、上课,黄昏时行夕拜圣礼,然后练功、晚饭、晚自习,21时就寝——“成大才”目标在前,他们日复一日。
“越多的人反对,我越坚定。”一位母亲说。“我们一心读经,外面说什么,完全不知道。”另一位母亲说。
9月28日,今年新入文礼书院的17名新生家长,与“先生”王财贵有个见面会。两位家长发出如上感言。
这个秋天,同在浙江温州泰顺县竹里村的文礼师范学院首度正式招生。第一批,100名学生。学制5年,意在培养合格的读经老师,改变全国多家读经学堂“阿猫阿狗当老师”的现状。
相似的“优等生”
文礼书院西方哲学史课,学生轮流朗读和翻译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西方哲学论述。难度接近于研究生英语水平,还包含大量哲学专业词汇。课末,国际部杨嵋老师鼓励学生:“希望你们以后也可以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
这是9月28日下午,受台风“鲇鱼”影响,竹里村大雨。13时30分,学生们准时到文礼书院二楼教室。
他们中的每一位都称得上是“优等生”,是纯读经家长们用来勉励孩子的榜样。
所谓纯读经,要求学生“老实大量读经,包本背诵(一字不差背诵整部)”,以包本30万字进入文礼书院为最高目标。30万字,指20万字的中文典籍和10万词的英文典籍;“老实大量”,则是在“老师不讲解,自己不理解”的情况下尽量多遍纯读。待入文礼书院,再统一“解经”,是为纯派的“十年读经,十年解经”。
坐在记者身旁的台湾学生,是2014年12月入学的。当天课程对于17岁的他,稍许吃力。不认识的单词,他迅速用电子词典查询。但他这个年纪,在33名文礼书院同学中属于中等,最小的仅13岁。
19岁的欧阳潇逸已从英国高中毕业,在读大学前有1年的间隔年,她申请到文礼书院学习。2010年,母亲引荐下,近13岁的她在一次读经的体验后,主动要求从重点中学退学。
13岁是读经的关键年龄。按照王财贵的理念,“13岁后就没救了”。意思是13岁后记忆力下降;为人处世的教导,吸收得也不如早开始的学生。
学堂4年,欧阳潇逸背诵了《学庸论语》等约20万字中文经典及《英文圣经选》等。后来母亲获得在牛津大学访学机会,她随母亲到英国读高中,参加牛津大学有关古典文化的论文比赛,成为全英7位获奖者之一。同时,她在钢琴、数学等的表现也很拔尖。母亲和她,都将之归功于读经。
相对于那些陆续离开的学生,留守者大多深信其作用;也因为相信,愿意践行。进入文礼书院后,他们的学习从早上4时开始,行早拜圣礼,之后早读、晨练、上课,黄昏时行夕拜圣礼,然后练功、晚饭、晚自习,21时就寝——“成大才”目标在前,他们日复一日。
甚至,彼此间的神态、言辞都有几分相似。他们都会说竹子理论(前4年只长3厘米,第5年开始疯长),都推崇颜回的品格(一箪食,一瓢饮,安贫乐道),也都觉得体制内学生的追求既功利又肤浅……
不被理解的家长
9月28日晚上,王财贵在办公室接受采访,一名学生叩门请教,询问次日典礼中某个仪式的专有名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生到文礼书院“解经”,主要也靠自学。王财贵推荐一些古今较推崇的注解版本,学生通过读书理解。有不解之处,可问学长和同学;无法得出定论,再向先生请教。
既然是自学,岂不是在家也能完成?学生李懿贞回答:“这里有氛围,有同修间的切磋。”
在文礼书院开学典礼上,作为老生代表发言的李懿贞,已在此学习3年。她和欧阳潇逸同龄,父母是生意人,读经之路是始于母亲的主张。
读经教育意味着选择“体制外”。因此,所谓孩子与读经的缘分,其实主要是家长的坚持。李懿贞7岁读完一年级时,母亲决定让她退学,开始全日制读经。她先后上过4个私塾,有以唱戏、弹琴等为主的,有以教弟子规为主的,也有研习佛经的。最后,她进入山东莱州赵升君的纯读经学堂。在那里,包本背诵给了她明确的目标感。“从头连到尾的背诵很有成就感,每完成一本都很喜悦。”至于含义,她“模糊知道”。
母亲的选择并没有获得周围人认同,包括李懿贞的父亲。他一开始强烈反对,后来无奈接受。“父亲从没来学校看过我,但假期回家时他能看出我是个好孩子,时间久了也就放心了。”亲友更是为她发愁,但她认定自己“是在用人生最宝贵的10年学习有价值的东西”。在这点上,她和母亲的立场惊人一致。
每一个读经家庭都至少有一位坚定的家长。
两个世界
一个外界匪夷所思的细节是,无论公开典礼还是私下聊天,不少老师和家长一张口,还未说话,便哽咽啜泣,夹杂着激动、感恩。他们用几乎一样的话语概括——“纯读经教育是全世界最高明的教育”,“先生的演讲解开了我所有的疑惑”。
“先生”是纯读经体系内各学堂堂主、老师、家长、学生对王财贵的敬称。很多家长以见到先生、和先生合影而骄傲,这样的合影上传到朋友圈,会引来其他家长的羡慕。
是偶像式崇拜?家长们不喜欢这个说法,他们强调“认同的是先生的教育理念”。
由于台风“鲇鱼”来袭,9月27日部分山路封路,有当地人称留在山村可能被困七八天。几乎所有家长都选择留下,为了参加典礼(“九二八”孔子诞辰纪念典礼及文礼书院开学典礼),也为了见到前几天到温州市讲学即将归来的先生。
王财贵本来的打算是风雨无阻办典礼,但当晚县里下了通知,28日禁止户外活动。陆续有泥石流和山石塌方的消息传来,家长们选择继续等。29日风雨势头未减,路上积水潺潺,但因为禁令解除,清晨5时就开始了历时3小时的开学典礼。
典礼照片很快流出。照片上湿透的学生又引来批评。“掀起读经教育大讨论”的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柯小刚说:“儒家传统礼法,应因时损益、因地制宜。文礼书院让孩子淋这么大雨,不仁。”
而在文礼的师生和观摩的家长看来,这是他们决心坚定、克服困难的表现。
(《解放日报》10.24 谢飞君 张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