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买国货也是“用脚投票”
优质、安全、可靠,这是不少中国消费者对国外日用消费品的印象。虽然这些消费者也知道,辛辛苦苦到国外背货,到头来不少产品还是“中国制造”。
消费者为何要“出国买国货”?国家认监委有关负责人坦言的,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制造”的内销产品与出口产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质量差”。换而言之,一些商品内销不如出口。
有问题需要解决问题。为了纠偏“出国买国货”现象,现在有关方面提出“同线同标同质”,“积极促进出口企业内销外销产品使用同一生产线,按照相同的标准生产,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平”。
其实,“用脚投票”是消费市场永恒状态,推行“同线同标同质”,纠偏“出国买国货”,与其说为了消费者,不如说为了生产者。如果一些商家不能实现“同线同标同质”,必然招致消费者无情抛弃。
(《北京青年报》10.25 乔杉)
“奇葩举报信”不该被泄露
9月11日,广西南宁的谢先生,因看到超市销售的旺旺雪饼包装袋正面显著位置用较大字体标着“天天吃旺旺 运气会旺哦”的广告语,便买了一袋。可是吃了雪饼并没转运,一气之下,谢先生写了封实名投诉举报函。诡异的是,9月23日,谢先生居然在某微信群里看到了他寄给南宁市江南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这封举报函,落款处姓名、电话等信息竟然都没打马赛克。
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恶意骚扰与冷嘲热讽,原本喜感十足的所谓“奇葩举报”事件,俨然变成一起集体施害的闹剧。
将举报信作为笑料分享到网络,这一轻率而幼稚的举动一方面表明,某些经办人员对于所谓“保护举报人”尚无系统、准确的认识,而总是随主观喜好选择性地执行保密条款;另一方面也说明,整个行政办事流程在制度设计环节存在漏洞,远远未能梳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和业务规范来防止泄密。
谢先生最迫切的诉求是查处元凶、寻求补偿。我们期待着,本案的后续走向,能为类似事件处理起到正确的示范。
(《羊城晚报》10.26 然玉)
以创业之名行广告之实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个城市的网友都遇到同样一种现象,那就是经过城市地铁站口、地下通道等人流密集场所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年轻人举着一个贴有二维码的牌子或者手机,以“正在创业,请求关注”为名,请路人帮忙扫码关注。但是等真的关注了对方的微信才发现,对方是在帮某家公司或企业打广告、拉人头。
这种“创业式营销”打着创业的幌子行广告之实,实际上就是一种欺骗。这样的“创业者”多了,就成了对市民的一种骚扰。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创业式营销”是建立在忽悠和欺骗模式上的,反而会导致那些真正创业的年轻人无人理会。
很多企业和商家都以扫码赠礼的方式来增加自家微信公号的关注度,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推广宣传,这多少算是一种“双赢”模式,至少没有欺骗。而现在的“创业式营销”,实际上就是在透支社会诚信,严重者还涉嫌扰乱公共秩序。
(《新京报》10.25 苑广阔)
防范大货车成大“祸”车
10月23日,一辆载满垃圾的大货车在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车上的垃圾散落一地,压住了一辆小轿车。幸运的是路边几个石墩顶住了侧翻的大货车,小轿车司机死里逃生。
类似此种大货车闯红灯、违法行驶所导致的小轿车被砸事故,近期已不是第一起:10月12日,京哈高速公路出京方向,一金杯车由西向东行驶至王四营出口驶出高速公路时,遇一货车从出口进入高速公路,金杯车躲避货车导致多车相撞,最终一死一伤;10月17日,103国道通州区姚辛庄车站附近,一辆满载石块的货车途经路口时试图闯红灯,随后猛打方向盘右转并道,车辆发生侧翻,车载碎石瞬间倾泻,致使路口一辆正在等红灯的出租车司机被活埋致死……
大货车由于载重大,容易发生刹车失灵、侧翻,更应谨慎驾驶。相关部门理应尽全力保障每一个守法司机与行人的生命安全。对此,除了增加道路上的执法力度,严查上路的大货车,更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法制晚报》10.24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