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公正必须“疑罪从无”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重申了“无罪推定”这一重要法治原则。
司法机关1%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讲就是100%的不公。坚守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就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让审判这一司法环节的腰杆硬起来,让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辩论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
对于法院来说,落实“疑罪从无”的法治原则、推进相关改革,需要敢于担当的勇气。对定罪证据不足的,要依法作出无罪判决,对量刑证据存疑的,应依据有利于被告人原则认定案件事实。办案人员提高证据意识、程序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有效解决法院审判经常面临的“定放两难”困境,消除司法公正的制度隐患。
(《人民日报》10.11 徐隽)
保护鸟类不能只靠志愿者
鸟是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保护鸟类就是保护环境,归根到底是保护人类。
而如此大规模地捕猎鸟类,实在是令人震惊。比如,国庆期间,护鸟志愿者在天津、唐山两地巡查就发现两大片非法捕鸟区域,累计拆除鸟网两万余米,解救活鸟近三千只,挂网死鸟五千余只。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津冀交界处发现的一个鸟贩窝点,查获鸟类达3.6万只。目前,两地林业部门已与公安部门对接,公安部门将加快摸查、锁定链条、侦办严办,严厉打击乱捕滥猎违法行为。
这次行动志愿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保护鸟类不能只靠志愿者。国家林业局称,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亡羊补牢,切实采取措施,着眼当前,抓好长远。对野生候鸟迁徙的重点区域、路线进行排查彻查,做好清网和救护工作。正因为如此,有关部门的失责,也必须予以追究。
(《法制日报》10.11 钱夙伟)
老师讲“段子”要有分寸
有媒体报道,很多大学老师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开始适应“95后”的特点,把段子、花絮故事等融入授课中,用段子赢得“抬头率”。
如果将高校课程视为一种供给的话,其实不妨转变思路,结合“传播对象”的特点多花一些心思、多下一些力气,从而给课堂魅力更多可能。比如老师通过段子包装语言,把知识视为“产品”,将学生当作“用户”,然后根据产品“销售情况”、用户体验来检验教学成果——相对于不少老师上课敷衍、没有真正投入热情和精力,“讲段子”至少是一种努力,至少体现了对课堂和学生的责任感。
当然,讲段子也要把握好分寸。可以明确的是,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擅长讲段子,不是每一种课程都适合讲段子,更不是每一个段子都适合来到课堂,怎么讲、讲什么、讲多少都要用心、细致分析。
可以借助段子带动课堂氛围,但不能为讲而讲,喧宾夺主。
(《广州日报》10.11 夏凡)
感动不能代替事故反思
10月10日凌晨4点左右,温州鹿城区4间民房倒塌,22人死亡,在猝不及防的悲剧和沉重的死难数字下,连着一个令人五味杂陈的情节——一个3岁的小女孩的父母弓着身子、形成拱形,为女儿拱出了一处绝处逢生的生命空间。
这样不动声色却又近乎逆天的现实情节,让“幼吾幼”的亲情表达在极致呈现中击中了公众的泪点。人们表达发于人性的悲悯与共情,也是舆情合乎常情的打开方式。
但悲剧之为悲剧,就在于温情涵盖不了包括其发生机制、事发过程等在内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在人祸面前,反思灾难通常都应该是第一位的。
当年奉化塌楼事故后,其实舆论就在呼吁建立健全楼房体检制度,完善楼房质量信息平台与危楼“病历档案”。可这起事故证明,这些制度机制依旧不彰。
灾难就是灾难,感动得越多,需要反思的地方和分量也就越重。
(《新京报》10.12 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