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从肯德基到莫言

    《 文摘报 》( 2016年10月13日   06 版)

      肯德基和莫言有什么特殊关系?前阵子闹南海仲裁案,把二者连到一起了。

      先说肯德基。所谓的南海仲裁案结果出来后,“爱国者”们先是把矛头对准菲律宾,大有一举血洗之势。后来又听说是美国人在背后所为,想一举灭掉美利坚,有人就不敢说了。不过,只要是“爱国”,招数肯定是有的。于是乎,肯德基大校的麻烦来了,爱国大妈、爱国大爷、爱国青年们,纷纷到肯德基前堵门,对食客劝离,辱骂员工,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再说莫言,莫言同样因为南海仲裁案而被推上舆论风口,“爱国者”们此前早就想把汉奸的帽子戴到他头上了,可惜一直时候未到。随着南海仲裁案尘埃落定,“爱国者”们终于寻得时机,说莫言是“靠渲染中国人的贫困、落后、丑陋,来迎合西方人的政治标准”,什么所领取的不过是“西方反动文人、反革命学者收买走狗和奴才的经费”等,污水尽泼。

      而此时,我不禁回想起当年肯德基进入中国时的情景。进驻中国的首家肯德基于1987年11月12日在北京前门大街开张,当时,媒体是这样报道的:这天,天气很冷,飘着雪花,肯德基店内气氛却火热到极点,外面排的队伍和长龙一样,由于等待的人太多,不得不求助公安人员维持秩序,很多人排队一两个小时才能买到一块原味鸡,可依然兴致盎然。

      再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国人是多么渴望能得到这样一个奖。当正宗的中国人莫言,以他那带着“先锋”色彩的故事得奖后,其轰动效应不亚于首枚氢弹成功爆炸,多少人兴奋与狂欢——世界终于承认中国文学的地位了。

      但一些人就是这个样子,正如鲁迅所揭示的,浅薄、偏狭,容易自我膨胀。他们的眼界永远都是义和团的眼界,不只不识西方现代之文明,还以为天下之强非我莫属;不只不识工业文明催生的利器,还总以为自己是刀枪不入的金刚不坏之身。与世界共生共赢的理念永远也进不了他们的脑袋。对那只“啃得鸡”,这些人只看到表象,即只看到美资的存在,却看不到美资在中国创造的就业和利税等效益。

      而对于莫言呢,他们抱的是同样的态度,没有得诺奖的时候,乖顺地期待着、巴望着,总想有国人能尝到一口,以抚平心中久久的痛。终于,等到了莫言获奖的那天,不只是作者一下子被捧上了天,就连作者位于山东高密的老宅子的砖头都被人抠光了——要把砖头带回家沾沾文气,让子子孙孙多点文才。如今,不仅文学奖得到了,医学或生理学奖也得到了,诺贝尔奖的滋味尝过了。接下来是什么感觉?诺奖也就这么回事,我不稀罕了。于是“爱国者”们开始了所谓的“反思”,看获奖者有没有里通外国,看颁奖者有没有政治偏见,看拥趸是不是怀着汉奸心理,就是这么一点气量,就是这样的自满自足。

      或曰,敢于否定是一种自信。我不否认人要有点自信,但不能在得志后目空四海。真正自信的人,是记住过往的人,是包容世界的人。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你如此无礼,如此偏狭,如此翻云覆雨,连立都立不起来,还谈什么自信?

      偏狭,也就是气量小。很多人的胸怀就是王朔小说里写的“过把瘾就死”的气量,浅尝辄止,“曾经有过了”就满足了,就开始诋毁了,就可以砸掉了,就可以与天下为敌了。由此说来,我们虽然即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但国人的素养与建造一个文明的国度仍有相当的差距。

      (《同舟共进》 2016年第10期 张心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