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科普读物不能“有知识没意思”

    《 文摘报 》( 2016年10月13日   06 版)

      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日前评出,国内原创图书中占图书类金、银奖作品的六成。遗憾的是,目前在书市位居销售排行榜前列的科普读物仍是“洋面孔”居多,“爆款”科普畅销书,依然由进口原版图书唱主角。

      科普不仅仅是把科学概念说清楚,“有知识、没意思”已成过去式,当下需要层次更丰富的科普读物。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科普除了普及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精神,培养求知兴趣,激发青少年用科学思维方式探索世界。

      国外科普童书传统相对深厚,许多顶尖科学家都会参与科普写作。被翻译成38种语言在全球发行的科普知识读物《冈特生态童书》,日前出版了中文版第三辑。这套书的创作者冈特·鲍利在30多年的环保推广事业中,积累琢磨出传递科学理念的许多小窍门,他将这些成果结合课题研究,设计出一个个让孩子们好奇的小故事,包括“气泡可以捕鱼”“石头能造纸”等话题。而由耕林童书馆引进出版的“墙书”系列,作者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则长期从事科学、历史学研究,他灵活跨界,借用大历史视角和时间图谱,将科学进化故事完美地视觉化了。

      国内有些科普读物行文生硬,充斥着“论文腔”。会写高水平论文不等于能写出优秀科普作品。书斋里的科学家如何走出固有的知识话语体系,是个难题。

      (《文汇报》10.10 许旸)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