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社会人际关系出现“茧房化”现象

    《 文摘报 》( 2016年10月13日   06 版)

      社会舆情作为社会子场域,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更大的元场域的影响,政治元场域新变化是社会舆情监管的力度在加大,舆情管理向细化和法制化两个方向演进,文化元场域则呈现出网络文化风尚的萌化和戏谑化吐槽的新特点。我国社会舆情表达主体更加多元化,以草根为代表的新意见阶层崛起,社会空间发生话语转向,多微一端成为全新话语空间,微信等使得社会人际关系“茧房化”现象突出。

      微博像个农贸市场,大家都可以在这里讨论辩论,更容易使得各个群体对话和交流;而微信更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微信群和朋友圈的技术特征使得网络社会对内强化自身群体内部的归属感和情感依赖,对外则强化群体的边界和区隔,这样很容易形成小圈子文化。

      虽然微博和微信都是一种嵌套式传播结构,但微信群体之间有明晰的边界,在社会公共事件讨论中容易自我封闭,拒绝对话,拒绝进行有效的观点交锋,最终造成社会阶层之间对话的难度。各个社群在各自的公共话语空间内进行隔空喊话,或者是鸡同鸭讲,在目前微博用户互动意愿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最终会造成全社会范围内的各个社群之间不通约,强化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刻板印象,不利于社会的有机整合。

      网络社群的崛起加大了社会对话的难度,因此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一个公共话语平台,政府应该成为社会沟通平台的构建者和秩序维护者,而非一味严格监管。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 李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