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约有7000余万人,主要包括四类,即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课题组先后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辽宁、湖北等省份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进行了走访和调研,概括了新的社会阶层的几大特征。
人口构成上以“新生代”为主体,年龄越大,人数越少。其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数占到新社会阶层总人数的70%左右,全国范围内约有5000万“新生代”新社会阶层。
经济地位上属于中等收入阶层,但收入分化比较明显。新的社会阶层中,家庭年收入30万元以上占比为37.6%,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到10.7%;除货币存款外,还保有一定数量的其他财产,如自有住房和家庭汽车等。与此同时,该阶层内部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有41.3%的受访者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
空间分布上呈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辐射状态。新的社会阶层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津、渝大约集中了该阶层全部人数的7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主要城市也比较集中,如杭州、苏州、南京、大连等地。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新社会阶层人士十分关心农村问题,经常到农村开展慈善、扶贫、支农等各类活动,有的甚至直接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
职业构成上知识型、技能型特征明显,岗位变动频繁。新的社会阶层一般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或者以脑力劳动为主、兼具体力劳动的职业,一般以较高知识素质和劳动技能为前提。
业态上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梯度布局,并呈现“体制外”生存特点。新的社会阶层主要分布在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从一、二、三产业布局来看,多数在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新的社会阶层呈现出“体制外”生存的特点,其职业发展、收入来源、社会关系均与“体制内”群体呈现出泾渭分明的差异。
群体类型上分化组合形态多样,群体自我扩张、进化能力明显。新的社会阶层内部的分化组合形态多样,其中每一类群体又可分为多个次生群体,如自由职业者包括个体约车司机、自由导游人、家庭医务人员、自由文艺工作者等。而上述次生群体又可再细分,如自由文艺工作者又包括音乐制作人、美术创作者、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独立演员歌手等。这样的新社会阶层具有强大的“进化”能力,能够不断生发繁殖出新的群体类型,规模也不断扩张。
另外,新社会阶层在社会交往上“线下线上”交错,关系网络复杂,跨群体触发能力强。利益诉求上因来源不同而各异其趣。政治立场上支持深化改革开放,但对社会有一定批判性。在政治立场上,新的社会阶层不是社会改革的激进派,但却是影响执政根基的关键少数。价值观念上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但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
(《学习时报》9.15 廉思 冯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