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

    渐渐消失的“老虎灶”

    《 文摘报 》( 2016年09月20日   05 版)

      说起“老虎灶”,如今许多年轻人可能已不知为何物了,但对有点年岁的人来说,却是生活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老虎灶”是近代上海出现的一种专门售卖熟水的店铺。“沪火炎炎暮复朝,锅储百沸待分销;一钱一勺烹茶水,免得人家灶下烧”。这是对曾经遍布上海街头巷尾的“老虎灶”的形象写照。

      上海的“老虎灶”,据说始于19世纪20年代。最初盛行“老虎灶”的时候还没有使用煤炭,更没有煤气、电能等方便的燃料,大概是为了节省成本,就有了这么一个专门供应热水的地方,还附带卖茶水。当时,烧水卖水全部靠人力完成,如木桶挑水、舀子打水、人工烧火等。根据规模,早些时候的“老虎灶”还分几个档次:小的“老虎灶”只供应熟水,稍大的“老虎灶”会辟出边上的房间兼营茶室,再大的还在屋后开出供人洗澡的浴室。

      “老虎灶”零售熟水,一般以勺论价。1918年每勺开水售价2文钱。新中国成立初期,业内以旧币100元(即人民币1分)3勺计价售卖开水。因3勺开水正好约等于一瓶普通热水瓶的容量,故以后习惯以“一分钱一瓶开水”为计价单位。记忆中,“一分钱一瓶开水”延续了几十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泡开水”才开始涨价。为了方便,各“老虎灶”还自制竹片代价筹码(俗称水筹)预售,有“壹根”、“拾根”之分并烙有本店招牌,限定本店销售代币流转使用。

      传统的“老虎灶”一般设在马路街口或弄堂边上。灶面置有三只小烧水锅,三只锅中央有一加煤孔,烧水锅和烟囱之间还有一只大锅,作为储存凉水的容器,称为“积口”。一旦烧水锅的水被打走,店家就会顺手从大锅中舀水补满小锅。炉灶最前面中间有一隔板,供顾客摆放热水瓶等方便打水。

      在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年代里,冬天的晚上,临睡前,家家户户都会到“老虎灶”去打点滚烫的开水回来,用它洗脸、烫脚,再灌满“汤婆子”塞进被窝,寒冷冬夜里睡觉就有了温暖的感觉。

      (《解放日报》9.8 胡伟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