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工程”论证启动会暨第一次专家组会议近日在西宁市举行,该科研项目由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联合团队主持,旨在科学分析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进而采取人工干预手法,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
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王光谦介绍,在大气边界层到对流层范围内存在稳定有序的水汽输送通道,可将其称为“天河”,基于大气空间的跨区域调水模式就是“天河工程”。
“我们首先将通过对大气中水汽含量及‘迁徙’路线的监测,掌握水汽‘迁徙’规律,并人工干预,解决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短缺的局面。”王光谦说。
近30多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河流径流量下降,2025年将有可能面临物理性缺水。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这将有助于实现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效益最大化。
(《科技日报》9.14 庞书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