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

    个案背后的舆论能推动改革

    《 文摘报 》( 2016年09月20日   06 版)

      近些年,社会突发事件通过网络和自媒体不断发酵和扩散,以点带动面,辐射全国,其影响巨大,有些事件甚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改革。这种现象该如何看待?

      张爱军(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从逻辑和事实上说,个案与体制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博弈的。但在网络时代就完全不同,量会转化为质,个案会转化为普案,特殊性会转化为普遍性。原子化的个案会通过自媒体形成蝴蝶效应式的舆论,从而推动由宏观改革变为微观改革,由激进性改革变为渐进性改革。

      这种渐进改革往往是由个案形成的社会舆论推动的,进而逐渐影响改革的局部,甚至影响全局。一个生态维权事件,一个环境破坏引发的保护环境事件,一个刑讯逼供事件,甚至一个官员在不恰当场合的微笑,一个官员说的不恰当的话,都会成为网络舆论的引爆点,进而成为舆论,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制度的微调与改革。当然,事件自身不会推动改革,事件背后的观念大讨论才会推动改革。一个事件就是一个观念的反思,一个观念的反思如果具备了合理性、正当性,时机又合适,那么改革就不可避免。

      陶文昭(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舆论归根到底是改革客观效果的反映。改革是本,舆论是末。改革成果大,舆论支持声音就大,力度就大。反之,改革成果不显著,以致衍生许多负面效应,那么舆论的纷议就是必然的。舆论不是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而是改革效果的晴雨表。在改革与舆论的辩证关系上,舆论为改革提供宽松正面环境是一方面,改革效果对舆论产生直接影响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北京日报》张记合 9.12)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