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钱永健独自一人骑自行车出门之后,许久未归。他是著名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妻子温迪拨打他手机,电话是通的,却没人接。
钱永健平常外出,喜欢骑自行车。考虑到两年前他曾经中风,妻子担心他遭遇意外,便打电话报警。警方闻风而动。根据手机的方位,在一条自行车道上找到倒在地上的钱永健,他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终年64岁。
钱永健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教授。他的溘然而逝,在世界科学界引起不小的震动。
钱学森的堂侄
2008年10月8日,不停的电话声,打破已经97岁高龄的钱学森家的宁静。众多中国记者千方百计给钱学森家打电话,要求采访。不过,记者们并不是向钱学森采访“两弹一星”,而是询问钱永健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在这一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共获200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中国的记者们为什么把采访电话打到钱学森家呢?因为记者们得知,钱永健是钱学森的堂侄。
晚年钱学森听力甚差,不得不请儿子钱永刚代为接电话。钱永刚告诉笔者,钱永健是他的堂弟。钱家是依照“继承家学,永守箴规”论辈取名,钱永刚与钱永健都属于“永”字辈,而他们的父亲则都属于“学”字辈。钱永健这名字,当时对于中国记者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而在这一天,钱永健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新闻人物”。在三位获奖者中,中国媒体最关注的是钱永健。
钱永健之父与钱学森
钱永健跟钱学森,究竟是怎样的亲戚关系?钱永健的父亲钱学榘,是钱学森的堂弟。钱学榘1914年出生于杭州,比钱学森小3岁。钱学榘的父亲叫钱泽夫(钱家润),跟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钱家治)是亲兄弟。
钱学森跟钱学榘的关系之密切,不亚于亲兄弟。钱学森、钱学榘两兄弟有着极其相似的学历,由于钱学森年长于钱学榘,所以钱学榘几乎是前脚后步追着钱学森的步伐,仿佛成了钱学森的“影子”。两个人先后毕业于交通大学,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于1935年前往美国,入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而钱学榘在交通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当助教。1936年,钱学榘跟钱学森一样,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兄弟俩在同一个名校同一个系,传为美谈。
痴迷于科学
钱学榘的小儿子钱永健,1952年在美国纽约出生,在新泽西州的利文斯顿长大。1955年,钱学森回国时,钱永健不过3岁。鉴于当年中美关系横亘着冰河,所以钱学森回国之后跟钱学榘及其家人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钱永健16岁时,还在上中学的他,便以“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为题发表论文,获得素有“少年诺贝尔奖”之称的“西屋科学天才奖”第一名。20岁时,钱永健就以物理学学士和化学学士这样的“双学士”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和长兄钱永佑双双前往英国,分别进入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深造。
后来,钱永健成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药理学及化学与生物化学两系的“双系教授”。
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共获200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是因为他们在“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的贡献。三人之中,下村修1962年在北美西海岸的水母中首次发现了一种在紫外线下发出绿色荧光的蛋白质,即绿色荧光蛋白。随后,马丁·沙尔菲在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做生物示踪分子方面作出了贡献;钱永健让科学界更全面地理解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机理,他还拓展了绿色以外的其他颜色荧光蛋白,为同时追踪多种生物细胞变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钱永健谈了他对科学研究的感受:“上世纪60年代,也就是我的中学时代,生活很忙碌,那时的我就已经喜欢并痴迷于科学了。其次就是色彩,一直以来我很喜欢颜色,颜色让我的工作充满趣味,不然我坚持不下来。”他的同行们评价钱永健对于科学“极为专注”,“思维缜密、知识渊博”。
钱永健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他兴趣广泛,喜欢弹钢琴,也喜欢潜水。
(《羊城晚报》9.10 叶永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