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江苏昆山人顾坚草创。到明代嘉靖年间,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
明代万历年间,昆曲出现爆发式发展,演出非常繁荣。当时仅苏州一地,昆曲的专业演员就有好几千人。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虎丘曲会。每到中秋时节,成千上万的曲友聚集虎丘,以曲会友,吟咏较艺。直到现在,当地还保留了这样的文化传统。可以说,十七、十八世纪是昆曲的世纪。它曾经有过的繁荣兴盛,在中国戏曲史上是没有其他剧种可以比肩的。
那么,被称为“百戏之师”的昆曲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够在历史上引发全民性痴迷和沉醉呢?
先是声腔之美。有人形容,昆曲的声腔“一声即勾耳朵,四句席卷全城”。昆曲唱腔又分为南曲和北曲。南曲只有五声音阶,特点是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抒情,一唱三叹;北曲是七声音阶,特点是字多腔少,节奏相对流畅、明快,音域比较宽泛。例如,《牡丹亭·游园》的第一段“步步娇”就是非常典型的南曲,缠绵、委婉、抒情。正因为这样的腔调才能做很多身段,并有足够空间将身段、眼神、脚步、开扇子、关扇子这一系列程式有机融合起来。北曲的典型例子是《窦娥冤》,全剧的高潮是《斩娥》这一折。窦娥将赴法场斩首,双手被绑,没有身段好做,所以对唱腔的要求更高,要有爆发力,以突显她悲愤激越的情感。
再来谈谈昆曲的文学之美。《游园》中演唱“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这几句话内涵丰富,交代了春天时节,万物苏醒,生机勃勃。杜丽娘准备去游园,对镜梳妆,发现自己原来这么好看,好像镜子里的人都在偷偷地看自己。由此引发了她很多照镜子的身段,这些手势身段都是配合文字、声腔的,所以说表演的基础首先是语言。
昆曲的美,更重要的是它传达的思想感情之深。爱情是昆曲永恒的主题,但这些爱情故事之间,有很多的巧妙不同。
《玉簪记》里的爱情,属于小清新式的恋爱,一个落第书生和一个道姑在寺庙偶遇,一见倾心。陈妙常既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又有宗教的禁锢,身上的枷锁特别多,必须要把自己伪装起来。所以,表演时就要像剥笋壳一样,层层剥开、渐变处理。
《牡丹亭》就是另一种至情至性的爱情。杜丽娘虽然被幽闺深锁,但非常大胆,勇于追求梦中情人,甚至可以为爱穿越生死。汤显祖不愧为戏剧大师,几百年前就能让笔下女性人物具有这样的勇气和自我觉醒意识。这份人文关怀超越了时代,也令这个爱情故事直到今天依然动人。
再如《长生殿》,它所展现的是帝妃之间的复杂爱情。因为爱情发生在帝王之家,不可避免会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有情人只能阴阳相隔。人物的情感、命运与大时代的动荡背景紧紧交织在一起,让这段爱情显得波澜壮阔。
(《解放日报》8.23 张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