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央视播出的《解忧公主》,是一部描写汉武帝时期和亲公主刘解忧的历史剧。一位在江苏长大的贵族女子,千里迢迢来到西域,一住就是半个世纪,以自己羸弱的肩膀,担起联合乌孙、共御匈奴的外交使命。这段故事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精彩细节呢?
和亲政策
和亲,是指两个部落或国家之间,出于政治或外交目的所进行的联姻。一般来讲,和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同一个民族不同政权之间的联姻,另一种是不同民族政权间的跨境联姻。
第一种形式的和亲,最早出现于夏商时期,比如作为被征服方,有施氏向夏桀献妹喜、有苏氏向商纣献妲己,以示驯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通婚就更普遍了,无论是越国向吴国进献西施,还是秦国和晋国之间数次通婚,被后世称作秦晋之好,都属于同一个民族不同政权间联姻的范畴。
先秦时期的和亲,虽然带有安边、结盟、图存、瓦解敌对同盟等政治目的,但尚未被当作一项长期、连续性的国策来执行。到了汉朝,就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汉建立之初,百业萧条、民生凋敝,而此时的匈奴却狼奔豕突、兵强马壮。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围更是在强大的匈奴面前暴露了汉朝国力虚弱的短板。汉高祖刘邦在白登之围后,听从刘敬的建议,制定出了以和亲来化解匈奴军事威胁的政策,这项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一直持续到宣帝、元帝时期。
细君公主
和亲政策在汉朝延续了一百多年,十几次和亲记录中,有确切姓名的女子只有细君、解忧、冯嫽、王昭君与睦逮任(王莽之女)这几位。
游牧于敦煌祁连间的乌孙部落,首领被称为昆莫,昆莫猎骄靡终于向汉朝求婚,正中武帝下怀。到底派哪位公主去呢?汉武帝的目光落在了侄孙女刘细君身上。刘细君的祖父刘非,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弟,被封为江都王。
汉武帝将刘细君封为江都公主,遣嫁乌孙,原指望细君报效朝廷,重振门楣。但是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匈奴得知乌孙向汉朝求婚,抢先一步,也送了个贵族女子前去和亲。猎骄靡两边都不得罪,封匈奴女子为左夫人,细君公主为右夫人。
江苏长大的细君公主,根本无法适应在乌孙的生活,对她来讲,这个重振家门的机会,与坐牢无异。她和猎骄靡过着分居生活,双方饮食习惯和言语不通,对方还是上了年纪的老大爷,简直生无可恋。
更难的是,她的婚姻伦理观念和乌孙收继婚制格格不入。猎骄靡临死前,嘱咐公主从胡俗,改嫁给将要继位的孙子军须靡。细君公主给武帝上书,表示不太愿意这样做,武帝的答复大意是,既来之则安之,你就当是为国捐躯了吧。
胳膊拧不过大腿,细君公主从了,嫁给祖孙两代人。她为新任昆莫军须靡生下一女,取名少夫,没过多久,就抑郁而亡,她在乌孙总共也就生活了四五年时间。
解忧公主
细君公主一死,汉武帝发愁了,在和匈奴争夺乌孙的无形战场上,维系汉廷和乌孙的纽带却已经断了,再不想办法补救,可就要输了。何以解忧?唯有和亲。
汉武帝这一次选的公主,还是个在江苏长大的刘姓宗室女子,闺名解忧。和细君相似,解忧的祖父,楚王刘戊在景帝年间参与过七国之乱,兵败自杀。武帝打的算盘和上次一样,解忧出身于叛逆诸侯王之家,一定会珍惜这次重新光耀门庭的机会。
解忧公主果然没有让人失望。她嫁给军须靡,并无所出,军须靡死后,再从胡俗改嫁给继任昆莫的翁归靡。当时政权交接情况有些复杂,军须靡死的时候,匈奴夫人所生的长子泥靡还小,因此昆莫之位就传给了他的堂弟翁归靡,约定将来再由翁归靡传回给泥靡。
解忧公主为翁归靡共生下三男两女:长子元贵靡,次子万年,三子大乐,长女弟史,幼女素光。
汉昭帝时,匈奴与车师共犯乌孙,解忧公主上书汉廷请求救援,王公大臣们商量来商量去也没有统一意见,拖到昭帝突然去世,这件事也还是没解决。公主与翁归靡夫妻俩再接再厉,分别给初继位的宣帝上书:匈奴欲逼迫乌孙交出汉公主,断绝与汉朝的关系,恳请天子出兵以救公主夫妻俩。从乌孙同时与汉朝和匈奴联姻的情况看,乌孙内部并非是铁板一块,亲匈奴的势力与亲汉势力一直在博弈,汉廷尚未发兵救援的这段时间,解忧公主对翁归靡和乌孙上层施加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次年,宣帝派出十五万骑大军,由五将军分道统领;翁归靡自将五万骑从西路进发。汉乌联军东西夹击,直捣匈奴右谷蠡王庭,俘获单于的叔嫂、王女、名王等四万人,夺得牲畜七十余万头。
此后的几年中,乌孙与丁零、乌桓不断围攻匈奴,匈奴数万人被杀,损失众多马匹、牛羊。加上天灾,牲畜减产,匈奴日益衰弱,原本归附的诸国也都纷纷弃之如敝屣。汉朝边境倒是一日比一日太平。
但是天不遂人愿,与解忧相知相惜的翁归靡去世了,乌孙贵族根据前任昆莫军须靡的遗嘱,立军须靡与匈奴夫人所生之子泥靡继位。泥靡继位,号狂王,解忧从胡俗再嫁狂王,为他生下一子鴟靡。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在血腥的内部残杀中幸存下来的解忧公主,已经七十岁了,她回到长安,汉廷以公主之仪,赐以田宅奴婢奉养。两年后,解忧公主去世。
(《北京青年报》8.5 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