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那些出身地位较低的孩子来说,高等教育是他们改变生活际遇、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刊发了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梁晨等人的文章《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该文通过对两所学校50年间学生学籍的分析,认为中国精英高等教育以往为社会上层子女垄断的状况已被打破,社会较低阶层子女的比重加大。作者们称高教领域的这种变化为“无声的革命”。
但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应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的研究对该结论提出了质疑。巧合的是,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吴晓刚利用2009年至2014年的“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呼应了应星等的质疑,他认为: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过程中,伴随高校内部的分化,中国的精英高等教育变得更精英,家庭背景对于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具有直接的影响。家庭经济地位在当地处于中上层或上层的人,其子女在就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精英大学或其他“211大学”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家庭居住地层级越高(农村/乡镇、县城/县级市、地级市、省会城市或北京),其子女获得精英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越大。这或许与高中教育资源的地域分配层级差异有关。“寒门”依旧“难出贵子”。教育可能成为社会精英再生产的工具和将地位传递合法化的手段。
1949年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标榜为不同阶层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在最初的目标上渐行渐远。有必要悬崖勒马,重归初心。
(《社会》2016年第3期 《东方早报》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