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被认为是人类“最后高地”的文艺创作方面,人工智能究竟能走到哪一步,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不久前,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图灵测试,在十四行诗的较量中,参赛的计算机程序惨败于人类。
这场有趣的诗歌图灵测试由达特茅斯学院的两位教授丹·洛克莫和迈克尔·卡西发起。他们从去年起向全球征集有“作诗才华”的计算机算法程序,试图验证计算机目前能否在诗歌创作方面达到人类的正常水平。
在测试时,如同“命题作文”一样,计算机程序会先收到一个关键词,它们需要围绕这个主题,用“抑扬五步格”的格律写一首十四行诗。完成后,主办方将4首计算机的作品与6首人类作品混在一起,让包括普利策奖得主卢克·梅纳德在内的文学界专家们辨别作者究竟是人,还是机器。最终的结果是,“机器诗人”全军覆没,每一首程序创作的诗歌都被所有评委辨认出来。
与诗歌图灵测试同时进行的,还有短篇小说和音乐伴奏的竞赛,机器无一例外没有通过测试。
迈克尔·卡西解释说,计算机程序目前可以很好地学习艺术创作的模式和规律,并且基于这些模式来创作一些完整的作品。但它们的失败之处,在于不能够打破固定模式,无法理解不同的语言组合起来是什么含义,会引起怎样的情绪色彩。正是这些“软肋”,让计算机程序的诗歌创作露了馅。
当然,在不久的将来,机器写出莎士比亚水准的十四行诗,也并非全然不可能。更值得我们自己警醒的是,如今并没有多少人会写十四行诗,或是唐诗宋词,甚至是现代诗。曾经被作为人类特长的诗歌创作,未来是不是还能被称为人类身份的必要组成部分,还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文汇报》7.19 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