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性地进食,本身就是“从混沌到有序”的一种文明化规训过程。最初,一日两餐是相当普遍的情形,中国上古便是如此。由两餐而演化为如今习见的一日三餐,最早或见于古埃及。
现代人的一日三餐科学性源于,人们吃的混合型食物,从这些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的过程分析,人体必须等胃把所有食物消化完,再次产生饥饿感时才能安全就餐。一日三餐是我们多数人早已习惯的就餐方式,整个消化系统的消化腺、消化道功能都是按此有节奏地运行着。
每天进餐的次数与间隔时间应根据消化系统的功能和食物从胃排空的时间来确定。一般来讲,稀的、流体食物比稠的、固体食物排空快,小块食物比大块食物排空快,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较短,而含蛋白质和脂肪多的食物停留较长,一般混合食物胃排空时间为4-5小时,因此两餐间隔应以4-6小时为宜。这种同步配合,既避免了饥饿感,又不至于使消化器官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使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也更充分。
(《中国科学报》7.15 史仍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