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文化景观,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告老还乡”的积极意义
传统中国的乡贤或者说乡绅,一般指科举中取得功名而生活在乡村并有较高地位者。他们多半由退职返乡的文武官员,或有一定功名而未出仕的乡村贤达组成。
早在春秋战国时,便有官吏退休的“退而致仕”“还禄位于君”的记载。唐宋以降,官吏退休还乡渐成规矩,至明清时期,已成雷打不动的制度。明清两朝五百多年间,不论是地方官迁任京官,还是京官外放任职,或是地方官异地赴任,皆不得在任职地购置房产田产,其家眷由“内衙”负责安置。明清两朝法律均规定:“凡有司官吏,不得于见任处所置买田宅。违者鞭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这样的法规不仅有利于从制度上防范官吏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也加深了他们“宦途漂泊”和“根在故土”的观念,既增强了官吏还乡的愿望,也使退职还乡制度更易于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退职还乡在国际上也较为普遍,美国、英国历任总统卸任后,必须很快搬出白宫、唐宁街,回到自己老家或其私人居所;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卸任后回到故乡大分县老屋安居,去年媒体刊登他80多岁在家乡骑自行车买菜的照片,曾让许多人惊讶和感动。
官吏退职返乡,积极意义十分明显。其一,进则为官、退则为绅的返乡模式,实现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使社会人才分布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整个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其二,官吏文化层次高、富有才干、见多识广、历练老成、交游广泛,回乡后为建设故里出力,治理乡村、造福桑梓,崇文兴学、教化一方,保障了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兴旺发达,也使乡贤文化在乡村代代相传。其三,退职官员返乡,将毕生所学和积累的经验用于建设家乡,避免了高端人才在京城、省城及大城市扎堆集聚,英雄无用武之地耗费生命,在维系乡村和谐稳定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平衡发展。
“告老还乡”还需政策支持
现今绝大多数离退休干部告老而不还乡,并非他们自己的刻意安排,而是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状况使然,是近几十年来国家政策制度使然。
由于我们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没有规定、也没有提倡退职还乡,加上多年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不平衡,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和生活舒适便捷程度远远高于乡村,从农村走出的各级领导干部及各类公务人员退休留在城市,早已成为大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共同选择和遵循,乃至日久岁深,逐渐被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之事。
如此等等表明,将“告老还乡”作为现行离退休制度的一种模式予以倡导和实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高品质的乡贤资源,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学术界》2016年第3期 钱念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