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6月30日 星期四

    净化网络空间应标本兼治

    《 文摘报 》( 2016年06月30日   01 版)

      国家网信办近日开展跟帖评论专项整治,倡导“文明评论、理性跟帖、善意回帖”的“阳光跟帖”行动。

      网络不仅是众智汇聚之地,也是混杂着恶意消遣之所。实名的微信多善意或曲意点赞,半匿名的微博多刻薄批评,完全匿名的论坛多辱骂诅咒。一些治理参差和自律混乱的互动空间常常弥漫着语言暴力,特别是涉及有争议的公共政策、较为偏激的政治立场、公众人物的丑闻轶事等问题时,一言不合,谩骂、辱骂、诅咒脱口而出,侮辱人格、侵犯隐私、诽谤声誉的情况比比皆是,无节制的语言自由湮没了言论自由和表达理性。

      在网络空间,匿名是保证讨论和批评的开诚布公,而不是道德和文明底线的消失。滥用直言权利和忽视自律责任,是“恶意回帖”的根源。如果任由网络语言暴力泛滥,个人理性的声音和诉求将被恶语湮没,虚拟权利和现实权利都将无从谈起。

      在要求个人责任和社会文明的同时,应该看到网络文明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一些“恶意回帖”产生于“不善意发帖”者的刺激和诱导,一些社会化媒体和推手为了短期的“人气”。这些都需要自律约束和规制整治。

      另外,大量的“不善意回帖”是对争议性公共决策的揶揄批评。在决策沟通不畅或沟通不足的情况下,人们会过度解读决策的负面效应,夸大可能产生的小概率事件,因而有些“不善意回帖”实际是不符合行为理性的认知理性。决策者可以在宽容对待和尊重诉求的基础上,完善对话机制并化解矛盾,将其作为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契机和动力,以求对“不善意回帖”的标本兼治。

      (《文汇报》6.27 王兴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