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6月23日 星期四

    国企成地王“收割机”

    《 文摘报 》( 2016年06月23日   01 版)

      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全国土地市场超过15亿元的105宗高总价地块中,有52宗被国企夺得,它们一共砸下1785.8亿元。

      据记者观察,出手最阔绰的“国家队”成员高度集中,甚至多次在竞拍现场正面“肉搏”。其中,中国电建、葛洲坝和鲁能集团组成的“水电系”,出身铁路系统的中国铁建、中铁置业,再加上“黑马”信达地产,成了土地买家的激进代表。信达地产在半年时间内豪掷350亿元争抢地王。

      在上海多个土地竞拍现场,“很多房企开场没有两分钟听到跳价就知道自己没有实力竞争。”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告诉记者,现在的土地市场已经是“寡头”市场。由于超发货币量较大,近两个季度新增货币约9万亿元,土地市场、楼市的火爆被外界认为是“货币现象”。资深地产观察人士卢俊研究发现,拥有国资背景的信达地产借款利率水平甚至只有2%,而一般民企基本的借款利率都在6%~8%。央企融资成本低,这是央企拿地底气十足的重要原因。

      对于国企拿地,市场久有争议。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就认为,央企的定位应该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以及基础设施和资源等领域。而中央企业靠独特的地位,在信贷、政策等方面控制了中国社会的绝大部分资源,如果将这些资源用于投资房地产等,将影响国家经济结构和创新型战略大局,造成资源浪费。早在2010年3月,国资委就曾下过“限房令”,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加快退出市场。但6年过去了,如今不仅主业为地产的央企竞相争当地王,那些属于清退行列的央企也并没有完全退出地产市场。可以说央企退出政策执行并不理想。

      (《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3期 劳佳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