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6月21日 星期二

    宋氏家族的家教密码

    《 文摘报 》( 2016年06月21日   08 版)

        宋耀如与倪珪贞夫妇一致认为:“身为女人不应妨碍自己成为祖国有成就、有作为的公民。”

      正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展出的《别克·她们·风华绝代——宋氏三姐妹特展》上,宋蔼龄、宋庆龄和宋美龄求学成长的经历引起观众的兴趣,宋氏家族的独特家教成为话题。

        培育自控力

      1890年,宋耀如在当时上海郊区的虹口东有恒路购下一块地皮,建起家乡海南文昌风格的屋舍。在这块远离市区的地方,宋耀如夫妇为子女营造一个恬静、自由的成长环境。宋耀如亲自设计房子,并在屋后开垦菜园,还从国外购回棕搁种植。

      宋耀如夫妇深知尊重天性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当宋蔼龄带着弟弟妹妹踏坏附近村民的菜园,村民一起找上门来告状时,宋耀如夫妇的处理方式是:支付一笔远超损失的赔偿金,并与村民达成协议:不要惊扰孩子,让她们尽情嬉戏。

      一方面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另一方面宋耀如夫妇又注重培育孩子的自控力,拒绝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宋蔼龄蹒跚学步时,宋耀如并不是马上扶起她,而是在她前面拍着皮球鼓励:“勇敢的姑娘,爬起来,自己走!”甚至为锻炼女儿的意志力,宋耀如常带着宋蔼龄在雨中受淋,野外徒步,后来连4岁的宋庆龄也加入。与宋氏姐妹有过密切交往、《宋氏家族》的作者埃米莉·哈恩说宋耀如“简直像对待男孩子那样对待女孩子”。

        不屈从想象中的恐惧

      在宋耀如夫妇的思想中,女性与男性一同平等地接受教育、经历锤炼,才可能在未来的社会得到平等的尊重,有勇气踏入陌生的领域,过上不同于旧世界的人生。

      5岁时,长女宋蔼龄就被送到宋耀如所在的基督教监理公会创办的中西女塾就读,并作为寄宿生,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宋庆龄和宋美龄也先后就读于该校。

      宋耀如经常给孩子讲自己的经历。比如在美国读书时遇上万圣节,美国同学偷偷在他宿舍里挂了鬼怪形状的灯,都被他用拳头击破,等着看笑话的美国同学转而尊敬起他来。在父亲的影响下,三个女儿从小不屈从于想象中的恐惧。

      中西女塾有两栋大楼,中间的走廊没灯,但5岁的宋美龄却不像其他女孩那样害怕,而是坦然自若地穿过。在美国韦尔斯利学院读书时,宋美龄曾借住在一位朋友家,有一天朋友得知她骑自行车去取邮件后非常惊讶,“可是你根本不会骑啊!”她却回答,“我是不会啊!可现在会了。”

        扩大视野 训练思辨能力

      在那个时代,宋耀如和倪珪贞对女儿的训练称得上另类,帮助女儿充分施展美好天性的同时,有意识地培育各种技能。

      宋耀如夫妇拿下客厅中挂的装饰画,用这面墙壁展览孩子们的画作、毛笔字和中英文写的文章。每当有熟人做客,孩子们就会被请出来与客人见面,介绍自己的作品。

      1898年,宋耀如和宋蔼龄一起办了份英文报纸《上海儿童报》,文章均由孩子们自己写作,打字的任务也由她们自己完成。这份独特的家庭小报一直办到宋子良、宋子安进入中学才停刊。

      宋蔼龄上了一年学已能做讲演练习时,宋耀如夫妇便不时召开小型讲演会,在大姐的影响下,宋庆龄、宋美龄先后尝试做讲演。三姐妹的口才堪称一流,就连从小有点口吃的宋子文也能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讲演,令他的老师们惊叹。

        爱国事业远高于赚钱

      宋耀如夫妇努力向子女传授一些西方社会的先进思想和品德,但他们很清楚,教育离不开中国人的根,不了解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文化,是不可能立足于他们所预见的社会的。

      宋耀如有意识地带子女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政治集会。1904年4月30日,上海市民在张园举行大会,抗议沙俄侵占中国东北,声援留日学生的抗俄运动,宋耀如带着蔼龄、庆龄、子文和美龄一起参加,聆听了蔡元培在会场宣读东京留日学生要求组织义勇军奔赴战场的电报。

      同年,宋耀如和倪珪贞决定送宋蔼龄去美国韦尔斯利学院读书。3年后,宋庆龄和宋美龄相继进入该校就读。当时,宋家姐妹已经表现出中国女性少有的勇气和智慧。宋蔼龄后来有机会随姨丈温秉忠见到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当面陈述了自己曾被拒绝入境的不公遭遇,她的落落大方、直率和犀利令美国总统大为吃惊。宋蔼龄也成为宋氏家族会见美国总统的第一人,拉开了宋氏家族与美国政界交往的序幕。

      宋耀如不鼓励子女在国外定居,即使3个女儿都远隔重洋,作为父亲他坚持定期写信,给她们寄去国内的报纸,让她们了解国内发生的事。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子女了解祖国的伟大历史。

      抗战时期,宋蔼龄与宋庆龄、宋美龄共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南京成立“妇慰会”,组织妇女抗敌后援团。当时宋蔼龄给宋庆龄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本来决心不过问政事,一心经营事业,用赚来的钱给国家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办些实事。可现在,国家到了让人打上门的程度,赚钱还有什么用?我听说你正在发起组织妇女抗敌后援团,这抗日的大事,我也要积极参加。父亲生前一直教育我们要爱国,还有什么比抵抗侵略更能显示爱国的行动吗?”

      (《新民晚报》6.8 金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