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教育者开始认可“鹰爸”的教育理念——“不一味否认应试教育,而是在保证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入了素质教育的内容”。
因让4岁儿子在美国雪地裸跑而出名的“鹰爸”从没有淡出过公众的视线:在他的训练下,多多4岁参加国际OP级帆船赛;用15个小时攀上日本富士山;5岁第一次完成独立飞行;6岁徒步100公里穿越罗布泊无人区;拿下第八届亚洲机器人锦标赛少年组冠军;7岁以非赠与非继承的方式成为最小创业者,吸引来全国各地26家风险投资者……今年3月,又传出新闻,8岁的多多被“鹰爸”带离了学校。“鹰爸”给孩子请了几名专职辅导老师,在家学习,目标是要做中国的伊顿公学。
严格的非主流“学校”
杨琳是听朋友介绍去找“鹰爸”的。朋友的孩子参加过“鹰爸”的军事体验营,她的孩子平时动作慢,她希望孩子能在“鹰爸”那里得到训练。但试了一天以后,她发现,鹰式教育似乎比想象中严苛。
在“鹰爸”设计的课程表上,行程满满当当:早晨:暗示音乐配合起床洗漱如厕、情商训练,早餐后徒步锻炼上学、早诵英语和语文名句;上午:语文、阅读、拓展游戏、数学、财商;下午:创意美术、科学、英语语法、课外阅读或作业;晚上:“每日四问”自评及互评反省、日记记账、音乐(返回宿舍途中)、长高训练、洗漱故事冥想。学堂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周上6天,周六放假一天。平时不允许看电视,除手机课之外严禁使用手机。
“鹰爸”介绍,他设置一门课都要尽量达到多种功能。例如,音乐复合在每一堂课里,孩子们上课都伴有阿尔法波的背景音乐;请外教教踢足球,英语和体育两个功能都达到了;一节野外探究课,去山里玩耍,切割朽木回来,种植多肉植物,再在网上卖掉,等于体育课、科学课、财商课都上了。
财商课是教孩子们如何看待财富、学会挣钱的课程。这属于“鹰爸”着力培养孩子的“十商”之一,其余还有体商、智商、德商、情商、胆商、逆商、心商、灵商、志商。
尽管不少课程如“手机课”“机器人”都是在“玩”,但校长黄瑾始终还是觉得鹰爸排得太满了。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黄瑾一直被家长们评价“是个有想法的校长”,曾把一所村级普通小学办成颇具特色的省级实验小学,获得过“全国十佳校长”的称号。退休后“鹰爸”请她来做校长,她了解之后对鹰爸的理念表示认同。即便如此,两人为教育理念也没少吵过架。
6月1日,她建议给孩子们放儿童节假,“鹰爸”思索了半天同意了,但又要求当周周六不休息,把课补回来。黄瑾说:“节日就是节日,就是给孩子们的礼物。哪有送出礼物还拿回来的道理?”但“鹰爸”不听。
为何要安排如此紧张?“鹰爸”有自己的考虑。他觉得当前小学内容不够精和实用,从小学到读完大学算下来要18年,实际“十年寒窗已足够”,“学海无涯,用有涯的人生学无涯的知识,不可能,只能掌握一个大概”,“应该早早确定目标,有的放矢”。
比如,他给多多设立的目标是当企业家。他计划花6年时间让多多完成小学到高中的基础课程。他还会特意给孩子讲酒桌文化,讲乘车礼仪,“这些以后谈生意都要用到”。
“这么早确定目标,孩子真的喜欢吗?”记者问。
“什么叫喜欢?好比种人参,野地里不是没有人参,但得千年等一回;如果你科学灌溉,一亩田里,你能收获很多人参。人才是可以培养的。什么叫快乐?你放任他在家看一天的电视是快乐的。但带他们出去探究实践,爬山也是玩,但是寓教于乐,不是放任自流。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没目标的家长。现在恨,没关系,以后回过头,他会感谢我。”
“鹰爸”的这些回答博得前来咨询的家长频频点头。
国外学我们,但他们的优点没丢
更多的时候,黄瑾和“鹰爸”是统一战线的。
最近日本教育管理层提出要告别“宽松教育”,英国学校也建议采取中国式的教学策略,比如增加晚自习,杜绝课堂之间的时间浪费等,有人就发问:“别人都在学我们了,我们难道还要往他们的坑里跳吗?”
其实早在10年前,黄瑾就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去美国考察的,当时她理直气壮地想,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点也不差,一味学欧美有意义吗?
去了以后,感受大不同。“现在大家说他们反过来学我们,只是看到了他们增加考试、增加晚自习这些形式,实际上,那种从小培养的主动学习思维他们没丢,却被我们忽略了。我们的孩子学习主动性欠缺,包办的太多。”其实快乐教育的初衷也是想强调这些。
她对10年前在美国旁听的“苹果课”印象很深。老师从拼写单词,到给孩子们发苹果闻一闻、咬一口,让孩子们自己探寻对苹果的好奇,把涉及苹果的知识都教授一遍;孩子计算时,一个孩子少算了一个,老师非但不批评,还竖了大拇指说:“你真厉害,只少算了一个。”孩子就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下一题中去。
在鹰爸学堂教数学的马老师也有同感。他看过一个挺有名的帖子,说一位法国教授出了一道题做实验:“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据说欧洲和中国的孩子反差很大,90%的中国孩子算出了结果,还解释得挺具体:相乘得200多,加起来也有100多,除一下更不对,只有相减得52,符合年龄范围……而超过90%的法国孩子认为这是错题。
“鹰爸”也在尽力用别的课程启发孩子们的潜能。他请一位设计师来教“冥想课”,蒙上眼睛听音乐绘画。教课的老师说,传统的教育都在教育孩子“收”,一旦蒙眼,孩子都不敢在白纸上落笔,现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放”。
没有绝对正确的教育模式
得知杨琳把孩子送去“鹰爸”处试读,学校老师发短信,约杨琳“详谈”。
一位是班主任,她认为虽然当前的公立体系不令人满意,但至少是成熟的,教师资源是要优质很多的;另一方面,如此加速的课程,未必适合杨琳的孩子。
另一位对教育机构有长期观察的艺术老师则给了杨琳更中肯的见解。
他说,种种矛盾和顾虑反映的是家长既要长远又要眼前的矛盾:一方面对传统教育反感,想给孩子健康自由的童年;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教育的目标认同,想追求分数。
“其实到底是‘散养’发展好,还是从一开始就严格培养好,真的说不出好与坏。事实上,无论选择哪一种教育方法,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坚持下去。怕就怕家长前面6年一直屏住,要快乐、要自由,到了6年级,屏不住了,再开始抓。那完蛋,前面这么多年‘放手’又白费。”
理念的坚持,也需要氛围。再淡定的爸妈,如果在打鸡血的环境下,也不可能稳住。他说,“‘鹰爸’狠就狠在他能从小给孩子立规矩,而且保证这种规矩一直陪伴他到成年,而且他还通过训练营筛选出志同道合的人,保证了成长环境的纯粹性。”
这点倒是应了“鹰爸”的说法——“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没有目标的家长”。
而“鹰爸”自己感叹,要实现完全的志同道合,还需要不少的磨合。不过,从孩子的层面,价值观正在趋同。
一个月前,他带4个孩子去深圳参加礼品展销会。经过一所小学,4个小脑袋挤在栅栏处看里面的小朋友上课,还煞有介事地评价:“他们好可怜啊,还在被应试教育摧残。”
“鹰爸”心里发笑,就逗他们:“说不定这些孩子还觉得你们可怜。他们或许是个重点学校,普通孩子想上还上不了呢。”
孩子嘻嘻哈哈地散了。“鹰爸”对此也有思考:别人评价的好或不好都是相对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解放日报》6.12 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