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是一种原始而未特化的细胞,它既可以自我更新产生更多的干细胞,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某种特殊细胞。干细胞的来源大体有三种: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与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从对干细胞的分类与来源看,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两点:其一,干细胞的来源与处理是否违背伦理要求,尤其是在针对胚胎干细胞研究时,争议较多;其二,干细胞研究的结果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带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所引发的伦理问题。
可以把干细胞的研究分为三类,即干细胞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研究与大规模产业化研究。针对不同阶段的干细胞研究,我们应该设置不同的伦理栅栏以及执行相应的伦理原则。
干细胞研究的第一道栅栏针对基础研究。由于基础研究是探索未知领域的研究,离现实生活较远,不会带来大规模的伦理风险。对此,我们只需为基础研究设置一些明确的研究禁区即可。一味粗暴禁止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造成本土该领域研究的落后。
第二道伦理栅栏主要位于临床应用阶段。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商家经常会有夸大疗效掩盖其危险性的倾向,为了尽早投放市场,很多临床试验环节会缩水,从而带来实质性的风险。因此,加强这个环节的监管是当下最为紧迫的工作。
第三道栅栏就是针对产业化阶段的伦理约束。由于这个阶段干细胞研究成果已经得到试验确证,此时只需严格按照产业生产操作流程执行即可。这方面我们有具体而明确的多部门质量监管机构,也有成熟的伦理规范可以发挥作用。
(《光明日报》6.10 李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