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新闻学……上海市教委近日发布2016年预警专业,从宏观层面进一步调整高校专业招生结构,减少预警专业的招生总量。
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桑标教授介绍,“预警专业”的办学成本较低,第一志愿录取率相对较低,在调剂志愿或征求志愿中录取率则相对较高,另外,其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签约率相对较低。今年十大预警专业中此前就有被“黄牌警告”过,尤其是管理类专业。
对于考生及家长,这一预警专业名单有一定参照意义,但需理性看待。例如上海市10所高校均设置“新闻传播学”,除复旦大学外,其余学校都未能进入全国十强,“同类繁殖”现象较为普遍。再如,全市13所高校均设有“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但都没有进入全国排名前50%之列。同样,“工商管理”在上海也有14所高校开设,却少有强者。
专业预警,目的在于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形成供需匹配。专家认为,大学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职业培训所”,对“预警专业”的评估,其指标不是局限于就业率,应当考量专业课程与行业需求的对口度,还可预测市场供需比,重点关注更为深层的“大环境数据”,即国家产业发展趋势与专业发展的相互影响等。
(《解放日报》6.13 徐瑞哲 彭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