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6月18日 星期六

    女人之于毕加索

    《 文摘报 》( 2016年06月18日   06 版)
    毕加索《梦》

      毋庸置疑,女人和性是点燃毕加索艺术灵感的火种,但女性也只不过是他进行创作时的材料之一而已。他曾说:“对我来说,女人就像飘浮在阳光里的尘粒,只需挥动一下扫帚,它们就得飞出门外。”当他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时,他便将作为材料的女性一起耗尽,而当这些女性不能再燃起毕加索的创作热情和灵感时,他便迅速地抛弃她们,扫平自己又一次全新的艺术创作的障碍。

        初恋给画作带来了玫瑰色

      从西班牙初到巴黎的毕加索生存状态十分窘迫:冬天的画室冷似冰窖,交不起取暖费的他甚至不得不烧画取暖;而夏天这里又热得令人无法忍受,他只能敞开房门,裹着一条缠腰布站在画架旁作画,把画作和自己全部暴露给过往的行人。可即便如此,他的作品仍得不到巴黎画商的青睐。生活在压抑与不满之中的毕加索,此时的画面中也充斥着缺乏生命力、贫穷、破落的伤感。艺术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毕加索的“蓝色时期”。

      落魄而贫穷的他与一群流浪画家住在巴黎一个叫做“洗衣舫”的地方,也就在这里,毕加索遇到了他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个缪斯——费尔南多·奥利维埃。作为毕加索的初恋,费尔南多的出现无疑给身处苦难中的画家带来了希望之光,尽管此时他的作品中人物的神情依旧冷漠,但仍可以明显地看到毕加索逐渐开始注重画面中的和谐美,并且对细微的人性有了关注,他的绘画不再是沉重的蓝色,而是出现了跳跃的情绪,色调也日趋明朗。费尔南多给毕加索的情感带来了强烈的归属感,他的画面中也逐渐出现了象征爱情的粉红色,画家的创作进入到了玫瑰色时期。

        通过不断感情转移来保持创作激情

      1917年,毕加索从法国前往罗马学习舞台布景设计,在罗马认识了俄国芭蕾舞演员奥尔迦·科克洛瓦。她的异国风情打动了毕加索,很快两个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与奥尔迦婚后的日子里,毕加索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大量的作品,他笔下的妻子肖像也转向了秀美的写实风格。

      严谨正统的奥尔迦对现代派艺术没有丝毫的兴趣,不甘寂寞的毕加索自然也觉得她无法点燃自己的创作激情,在这场索然无味的婚姻里,画家再一次转移了自己的情感,他认识了比自己小28岁的姑娘玛丽·德蕾莎。她使毕加索一边享受着偷情的快乐,一边将创作迈入了超现实主义风格时期,也就是美术史家口中的“玛丽·德蕾莎时期”。《梦》这幅作品就是画家以玛丽为原型创作的,在这幅作品中,毕加索将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神韵和现代派绘画技法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我的艺术一点也不是抽象的”

      在毕加索长达92年的人生中,他通过不断地更换情人来保持艺术创作最激情澎湃的状态。从步入画坛到放下手中的画笔,他的艺术作品,尤其是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中始终充斥着色情的眼光,他的欲望好像总也不能被满足。对于毕加索来说,女性只是他生活的附属品,是他产生灵感和乐趣的必需品,他将她们的全部美貌、青春等精华榨干,然后再打乱重塑到他的艺术创作中。正如同他自己所言:“我的艺术一点也不是抽象的,艺术总是现实的表现。”

      (《北京青年报》6.14 李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