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6月14日 星期二

    北京方言的传承困境

    《 文摘报 》( 2016年06月14日   01 版)

      我国第一部地方语言状况的调查报告《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对北京话认知情况日渐式微。很多生长在北京的孩子,逐渐“听不懂,说不了”北京话。

      作为我国方言中的一种,北京话对我国现代生活具有特殊意义。首先,它是我们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标准音。其次,从历史文化层面来看,北京话代表了北京独有的胡同文化和皇家文化。现在,北京话中依然保留着部分满语词和蒙语词,其背后蕴含的则是我国自元朝以来的移民史和民族交融史。此外,北京方言还有一定文学价值。

      其实,对于方言的保护方式,全国各地都有成功案例。上海、浙江的部分小学甚至幼儿园早在数年前就开设了方言课程;今年4月,全国首档大型方言综艺秀《多彩中国话》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据了解,北京已计划通过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来保护和传承北京话。

      在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莉宁博士看来,更重要的还是转变老百姓对自己语言的态度。“大家往往认为说土语的都是最底层、境况最不好的人。应该让老百姓觉得自己的语言很美好。我们保护方言、民族语言不是保留符号系统,而是维系文化、情感的纽带。”

      (《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6.6 张景华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