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6月11日 星期六

    弦外之音有琴心

    《 文摘报 》( 2016年06月11日   06 版)

      近日,我国当代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琴社团——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举行。古琴名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戴微讲解了如何欣赏古琴。

      自小学习古琴的戴微,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聆听古琴的印象是——听不进去,然而她还是坚持学了下来。考取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古琴专业时,此专业的学生仅有三人。古琴是冷门中的冷门。

      如今,站上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戴微对自己弹了多年的古琴有了新的理解,她说:“对听惯了西方音乐的年轻人来说,确实很难抓住古琴曲中的音乐形象,许多古曲想要表达的意象有些难以捉摸,它给听者的想象空间极大,十个人听同一首古琴曲,可能会听出十种不同的内容。”在戴微看来,这种难以捉摸的音乐语汇恰恰是古琴最吸引人之处。

      在视觉上,大多数演奏者在表演时都会配合较大幅度的身体语言,因为在古时,乐师们主要为上层社会表演,演奏时自然会加入夸张的肢体语言,在技法上也有炫技的需求。而弹奏古琴的过程更像是在与自己对话。“弹古琴的人从来都是弹给自己听的,这种孤独的乐器很难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戴微还介绍了欣赏古琴的三重境界:

      一是欣赏琴音。欣赏古琴的第一重境界即欣赏古琴的音色与音质。古琴的音色很特别,与耳熟能详的琵琶相比,古琴的音色颗粒感并不强,却以绵长的余韵取胜。在余韵中细品音质,能令人心情放松。

      二是凝神静心。古琴的音量比许多传统乐器要弱,聆听时必须屏息凝神,心也就会不自觉地沉下来、静下来。戴微说,她尤其喜欢在夜里抚琴,没有了白天的杂音、抛却了心间的琐事,此时的琴声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感受到内心的安静,也就达到了听琴的第二重境界。

      三是感受气韵。“当你感受到这份气韵时,整个人就会被曲子带着走。”戴微认为,西方的音乐遵循严谨的乐理结构,一首曲子可被分割为一个个段落,但古琴曲的起承转合往往是无法被分割的。一首曲子最重要的气韵不会被标注也无法被标注在任何一本琴谱上,全凭弹奏者的“人琴合一”,而这种弦外之音是最难以言传,也是最难领会的。

      (《解放日报》4.29 陈俊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