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关于“自我”的感知。在生命最初六个月,婴儿感觉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所以母亲的情绪会很容易的影响到孩子。在安全依恋关系中,母亲会从情绪上顺应孩子。母亲通过肢体、表情、声音、触觉等和孩子沟通。孩子是通过情绪将自己的内在节律传达给母亲。当两个人能够匹配他们的状态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共情的感觉。
孩子哭泣时,母亲总会去安抚他,直到有一天,孩子参考母亲帮助他管理情绪的方法,学会了自我情绪管理,可以自己停止哭泣,那时他已经成功地将“母亲的安抚”内化成了自己的能力。此时,婴儿即便独处,也能够感觉到爱和安全感,他的“自我”就渐渐形成。情绪管理功能发展良好的人,日后遇到挫折也不易被痛苦或恐惧的情绪淹没,能够自我调适情绪并保持理性。
如果母亲不能回应孩子的情绪,会发生什么呢?
孩子不舒服时没有人安抚,恐惧感会蔓延,他会感到世界非常可怕。如果没人教他如何管理情绪,他会觉得痛苦,这是发展性创伤的根源。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他让一个母亲先和孩子互动,然后让母亲再换成一个没有表情的脸,研究孩子的反应。以上是实验截图:
1.实验之初,母亲与孩子正常互动,孩子很开心。(见图1)
2.静止脸实验开始,母亲面无表情。孩子已经发现不对劲,开始想办法引起母亲注意。(见图2)
3.孩子继续尝试让母亲与自己互动,但是母亲仍然面无表情。(见图3)
4.最后孩子开始崩溃哭泣。(见图4)
婴儿一开始会持续尝试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他们会不断地重复这一个过程,失败了以后会走开,感到悲伤。然后他们又会从头再来一次。一次又一次失败,再尝试。研究发现,在母亲毫无反应的时间里,孩子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这种情形如果持续下去,孩子的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死亡。
那些常常被忽略甚至被虐待的孩子,他们会开始形成自我安抚的行为——比如吃手指,抓自己,然后不再理睬父母。但还有一些婴儿可能会变得特别沮丧以至于他们根本没办法安慰自己,比如在孤儿院的一些婴儿,如果没人和他们说话、玩耍,也没人安抚他们,这些孩子发育特别迟缓。
不过,那些成长中被忽略甚至被虐待的孩子,如果能进入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也可能变得积极和健康。
(《家庭百科报》6.3 小楼老师)